2017年1月7日,應泉港區(qū)方志辦邀請,楓亭文化研究會林慶山會長率團前往泉港區(qū),與方志辦林進輝主任一行進行文化交流,共同追尋少年蔡襄的成長足跡。 座談會上,林進輝主任對泉港區(qū)的文化作了簡單介紹。他說,泉港與楓亭的歷史淵源源遠流長,蔡襄6歲至9歲時,與弟弟蔡高在今泉港區(qū)圭峰鎮(zhèn)外祖父盧仁開設的書館讀書。追尋蔡襄的成長足跡,圭峰是繞不過去的重要章節(jié)。 林慶山會長簡要介紹了楓亭文化研究會的緣起和主要職能。他說,我們正在打造以蔡襄文化為龍頭的楓亭文化名片。泉港區(qū)跟楓亭鎮(zhèn)位列湄洲灣南北岸,有割不斷的歷史情緣,蔡襄文化是鏈接文化交流的紐帶。楓亭四大女杰之一——教子有方的賢母盧太君,蔡襄之母是圭峰人,她心地善良,寬厚仁慈,以良好德行風范課教兒廣成才。蔡襄為官,高風亮節(jié),忠國惠民,忠言震于廟堂,政入民心,成為宋代名臣。《仙游縣志》載:“襄為講讀時,仁宗遇之甚厚,賞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賜寇帔以寵之,萬安橋之建,皆其母之愿,而襄有以成之。襄守泉時,母年九十,邦人異之封長安郡太君’。”今天我們虔誠拜訪盧太君的出生地和探尋少年蔡襄讀書處,對于研究蔡襄文化,意義深遠。 座談會后,我們前往拜訪盧太君的娘家——峰尾鎮(zhèn)誠平村盧厝的盧氏宗祠。盧氏宗祠也叫盧琦故居,乃盧琦登科后,為緬懷祖先、榮耀門庭所建。厝址背依圭峰塔,面對大小乳山(又名觀音山),南瀕大圭澳,北臨五里沙灘,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至今六百余年。它坐東北朝西南,長60米,寬38米,三進七間張,兩天井,硬山式屋頂,是一座頗富地方特色的宏偉建筑。 故居北面有盧琦先祖建造的碑亭一座,四周有欄桿,中立石碑一塊,上勒楷書七絕詩一首:“天際烏云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嵩陽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萬里情?”系宋代名臣、大書法家兼詩人蔡襄出仕后特來盧家拜謁外祖母時親筆所題,詩書兩絕,含義深遠,令人贊嘆不已?(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宋詩鑒賞辭典》有載。) 盧琦,字希韓,號圭峰,1306年出生于盧厝一個書香世家,至正元年(1341年)通過江浙行省鄉(xiāng)試,次年,登陳祖仁榜進士。他是《元史》“十八良吏”之一,同時也是元末閩中文學四大名士之一,他的別號“圭峰”在今天已成為泉港區(qū)一張重要的歷史文化名片。 盧氏宗祠圍墻門前鋪設石板路,直通大圭海濱并延伸約三華里。碼頭與楓亭太平港近在咫尺,無聲地見證著楓亭與泉港商貿往來,一派繁榮的景象依稀在目。 在離盧厝不遠的塔仔澳山上,有一座古塔“圭峰塔”。據說,此塔始建于元朝,明崇禎年間倒塌,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至今。塔為方形,三層,葫蘆剎石塔。三層之間,開有兩門,底下一門有對聯(lián)“作東南巨鎮(zhèn),起海國文明”,上面一門則在門額處楷書陰刻“圭峰塔”三字。該塔建于海濱的制高處,客觀上成為一座天然的航標。 遠眺茫茫滄海,透過千年時空,我們依稀聽到了少年蔡襄用稚嫩的童音,在吟詠剛剛寫就的詩歌——“老母堂前補敝裘,教兒好好見公侯。人生自有相逢處,一點春風在筆頭”…… 午飯后,我們前往南埔鎮(zhèn)南埔村的太白峰寺。太白峰寺是座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厚的禪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據《泉州府志〈卷七〉》載,太白峰原名蓮花山,因四周群山環(huán)抱,層疊有序如蓮花瓣,而其山峰包裹其中似蓮花蕊而得名。太白峰寺原名為“圣善寺”,《泉州府志》記載:北宋端明殿學士蔡襄任泉州郡太守,“山上有石,方如碑碣,蔡忠惠書‘太白峰’三字,刻其上。”蔡襄(字忠惠)的文才品德素為泉郡民眾所敬仰,爾后人們便以題刻稱呼山峰和山寺,逐漸把原有的名字淡忘了。 關于蔡襄峰石題字的緣由,民間流傳著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據說太白峰山巔原有一書院,蔡襄小時候在此讀書。相傳唐代詩仙李白曾賦游于此,對蓮花峰的美妙景觀大為贊嘆,逗留于山巔書院多日,并于書院壁上題詩抒懷。蔡襄有感于斯,為紀念李太白留蹤,題“太白峰”。 一天的行程匆匆畫上句號,但楓亭文化研究會與泉港的文化情緣卻永遠是逗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