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據近期各類媒體報道,“綠皮車”成了我們這個飛奔年代看似不合時宜的一種“逆襲”。年關臨近,坐著火車趕大集,慢悠悠的“綠皮車”,被不甘寂寞的大爺大媽們,硬生生玩出了一種生活的新情趣。隨著通州西至承德6419/20綠皮車在央視財經的熱播,“綠皮車”在朋友圈內瘋轉,曾經在兒時記憶中快要忘記的過年味道開始回歸。 趕大集、辦年貨、紅紅火火中國年。原來我們缺少的抑或忽略的,恰恰是對于我們這個發端于農耕民族,早已融入每個人血脈基因,那種對于傳統、對于年的本源或者說本應有的一種關照與呵護。 不錯,我們需要夜以繼日地追趕甚至趕超。因為,曾經失去的太多,也因此遭受到錯過而備受煎熬和欺凌。但是,我們更需要一種淡定和堅守,而這種淡定和堅守越發地成為時下在快速奔跑中汲取力量和自信的來源。如何保護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從文化自信中孕育屬于我們的自信文化,看似是一個沉重的時代命題,但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重塑著我們這個古老而現代的國度。 “世界這么大,我想出去走一走”,發自內心的渴望和夢想,多少人曾經告別家鄉,聚集在鋼筋水泥筑起的城市。需要打拼,錯過了多少與家人、朋友的聚會,對于改變現實的訴求,成為了唯一的理由和可以搪塞一切的借口。但是,每到年關臨近,稍有喘息讓自己歸回片刻的一絲寧靜,突然發現,原來我們想要的生活不是想象中的模樣。 對于故鄉、對于山水甚至對于那些曾經唯恐避之不及的田野、泥土,我們居然依舊是那么的強烈與親近。過年了,我們為什么要回家?原來這就是生活,這就是華夏子孫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更是我們這個民族有別與其他,被打下得特有而深深的烙印。 讓傳統照進現實。再苦再難,不忘記詩意的浪漫、遠方的鄉愁、活著的意義,對于心靈安頓的關照,有錢沒錢過年回家。如果說以高速、高鐵現代化交通工具和基礎設施為代表,是重塑我們這個國度活力四射的大動脈;那么,那些“綠皮車”、鄉村小路以及那些依舊年味十足的大集,生生不息的古老傳統,就是連接和喚起我們鄉愁和回家記憶的毛細血管和精神家園。 過年啦!不管是從城市回到鄉村,還是從鄉村奔赴城市,帶上對泥土的敬畏、傳統文化的追思,懷揣著對于詩與遠方的些許關照。年,留下并帶給我們的,決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