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電視尚未在農村普及,電影院還是人們節假日消遣娛樂的好去處。人民影院就在仙游舊體育場西側,因獨特的地理位置,人民影院成為鯉城的一大地標,她更是見證了我的青春往事。 師范三年,我們每周都會在人民影院或工人俱樂部包場電影。當班級文藝委員發下電影票后,大家急著看自己的座位排號。如果能夠與自己心儀的那個男生或女生相挨而坐,那種快樂絕對不亞于取得獎狀之后的感覺。有些男生甚至為了換票,私下“巴結、討好”文藝委員,回憶起來仍是別有趣味。 人民影院是磚混結構的建筑,分為上下兩層,不算高大氣派。影院坐北朝南,后門一開與花園路相連,東邊穿過一條馬路,旁邊是體育場。對開式影院大門寬敞、典雅,大門頂上用標準端莊的楷宋書寫“人民影院”。大門兩側各有一個旁門。在靠中心市場一側有一個單間是售票室,碰到放映精彩影片,買票的隊伍形成一條長龍。 每到周末,我都會繞過人民影院門口,穿過中心市場,來到舊汽車站乘車回家,這條路線最是熱鬧。當時人民影院的門口有一塊寬大的場地,設有一個宣傳欄,總會貼一些電影海報。城里人或進城的鄉下人經常會利用在市場購物的間隙,來到這里,關注影片的放映情況。他們有的會在宣傳欄前看看導演簡介,看看明星的拍攝花絮。偶爾來了興致,宣傳欄前彼此陌生的人也會對各自喜愛的演員和導演品評一番。要是節日,影院門口平臺往往會支起一塊醒目的牌子,寫上片名、放映的場次、時間、票價等。 關于人民影院記憶中,還有幾件事讓人印象深刻。 記得有一次國慶假期,我和好友杰正陶醉影片的精彩情節中,突然,一聲“嘭——”打破寧靜的影院,我們頭上飛過一個團狀物體,重重地砸在銀幕上方。原來,坐在我們后座的一位鄉下老漢看到日本小鬼子對我東北婦女蹂躪,怒火中燒,把正在吃的肉包子重重地砸向影片中的日本兵。 我有生以來唯一一次在電影院看莆仙戲,也是在人民影院,那是學校的包場電影。記得這部戲名叫《長街軼事》,是莆仙戲現代劇,是由仙游鯉聲劇團演出。劇情大意是講掃街的阿坤大爺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的軼事,描寫了改革開放富裕起來的人們不忘鄰里相助,誠信守德的良好風貌。當然,純真的年代,有了影院的媒介,本來對于莆仙戲沒有好感的我,因這次的相遇,而對莆仙戲滋生一份探究的情愫。 當電視逐漸走進千家萬戶,當網絡連接天涯海角,電影院開始遭到冷落,成為明日黃花。人民影院作為縣城的老牌影院也難遭厄運,經營慘淡。 為了在市場經濟中求生存,人民影院也曾一度承包給個體經營。有一段時間被改為錄像廳,與縣城興起的大大小小的錄像廳相依相存。CD/VCD/DVD,港臺的、歐美的,愛情的、恐怖的,動作的,應有盡有,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并且票價還比較便宜,三片連看當時是兩塊錢。到后來隨到隨看,只要花上兩塊錢,愿意呆在影院一整天,你就可以享受在影院的軟座、空調等服務。可想而知,這樣下來,隨著人們的娛樂方式的轉向,影院一定入不敷出,面臨著虧損倒閉的危險。 再后來,人民影院就租給了一些外地的雜技團、馬戲團表演,而更多的時間里,影院空置著。有時,學校或縣里有一些大型宣傳活動、文藝匯演,人民影院也就無私、無償相讓,騰出他的無私胸懷容納仙游人民的興高采烈、歡欣鼓舞。我記得,我們的畢業分配雙向交流會也在人民影院舉行。 現在,人民影院早已被商業住宅樓替代,而新建的仙游鯉中影院已經高高地矗立在繁華的步行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