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中國縣域經濟報、中國產經新聞報、福建電視臺、福建法治報、海峽都市報、湄州日報、仙游今報等媒體記者走進“國家電網”,共同關注仙游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實際行動。 期間,媒體一行詳細了解該公司服務社會發展“十項承諾”,并先后深入服務快速響應中心、調控中心、青工創新工作室等,了解用電客戶訴求的快速反應和閉環管理過程、電網發展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具體做法,以及職工“小發明”、“小創造”給企業和社會帶來的效益。隨后,媒體記者們分別到各自關注的新聞點進行采訪。 “這里就像供電‘110’,有專人24小時值守,努力滿足客戶需求,真的很用心。”海峽都市報莆田記者站站長許愛瓊說,供電部門以客戶為導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持續推動服務改進,優化內部協同運作,主動、高效、專業、規范地響應客戶訴求,進一步改善了客戶用電體驗。今后,海都將加強關注供電部門服務民生方面的相關信息,助推企業發展。 “前段時間關于電表的網絡謠言有很多,這次親身走訪證實,真是受益匪淺。”福建法治報記者周琳說,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網絡不實傳言和客戶的困惑,供電人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通過現場實驗和專業解答,還電表一個“清白”。下一步,福建法治報將對“故意提供小電表,讓電表轉的飛快?”、“智能電表吃電?”、“中國75%電表都被蓄意加速”等3個傳言進行權威性辟謠,保障群眾的知情權。 “電足了,‘空心村’村民的好日子也來了。”中國產經新聞報記者曾達鳳說,此次在走訪園莊鎮東坪、楓林村中,了解到年前園莊東坪6#變分線與泉州10千伏惠路線的供電線路聯絡后,兩個“空心村”的用電情況發生巨大變化,不僅村民在除夕夜吃上了電火鍋,而且村里家家戶戶都是燈火通明,沒有發生停電或電壓不足問題,這是供電部門在履行社會責任中,最接地氣、最深入人心的正能量之一,值得宣傳點贊。 據了解,在這次“社會責任周”的媒體開放日活動中,媒體記者通過現場體驗、跟蹤采訪等方式,親身感受國網企業在社會公益、民生用電、清潔能源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徐海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