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榜頭鎮壩下紫澤的一家工藝品店里,耳熟能詳的“十八羅漢”被雕刻在一個個小小橄欖桃上,雕刻師巧妙地利用橄欖桃上錯落參差的桔梗皺脊施以刀筆,粗獷處勾勒剛勁,精微間線條柔綿,顯現出另一種情狀。這些核雕羅漢呈梨狀,色澤棕紅油潤,老氣盎然,或開懷朗笑,或不茍嚴肅,神情態勢各不相同。
說起雕刻,今年32歲的雕刻師林建地是滔滔不絕。17歲開始就學習木工雕刻,以核為雕刻材料進行創作也已經有六年多的時間,他告訴記者,自己就被這種大自然的產物所深深吸引,“這些看起來疙疙瘩瘩的果核,都是最精美的藝術品,大千世界的各種形態,都可以作為雕刻作品的素材?!彼榻B說,比如核桃也是“潛力股”,剛拿到硬核,自己也不知道適合雕刻什么,然而憑著硬核褶皺,循勢造型,就能將其“變廢為寶”。
林建地告訴記者,核雕是隨著人們對核桃的把玩而興起的,仙游也有許多核雕愛好者和收藏者,“有100多種果核,雕刻師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挑選進行藝術創作。”這幾年來,他把傳統工藝家具雕刻技法融入核雕當中,雕刻神佛神像、歷史人物等,并形成自己獨有的創作風格,吸引了不少人紛紛“私人訂制”,“遵循本真,尊重它的原始面貌,在這基礎上再去創作,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靈魂的作品,才會吸引人?!绷纸ǖ卣f。
“硬核表面皺脊錯綜詭雜,這就考驗雕刻者的構思設計、造型布局、走刀運筆,這平面雕刻要艱難好幾倍。”記者了解到,一顆核桃的正常厚度只有4到5毫米,如果沒有把握好力度,很容易使核破裂,更別說在硬核表面上雕琢。林建地說,雖然我縣的核雕還很“低調”,但是以仙作技法雕刻的核雕卻在省內外市場上大放異彩,他希望以這種方式,向更多人展示仙作的雕刻技藝,讓仙作技藝走得更遠。“首先是自己愛好核雕,后來我想,既然有市場,我又有這個技藝,何不將二者結合起來,為弘揚仙作文化奉獻一點點力量?!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