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被稱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人民的名義》刷屏朋友圈,被不少年輕人點贊。《人民的名義》熱播,標志著沉寂十年的反腐題材劇高調復蘇,與現實中轟轟烈烈的反腐行動交相輝映。 《人民的名義》“規格”之高,高在剖析反腐之烈度、深度開創了新境界,高在1.2億元投資創下同題材電視劇之最,也高在讓國產劇有了高顏值高智商檢察官等方方面面。在90后年輕人主導的豆瓣網上,這部劇的評分高達9.1分。 反腐大劇熱播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該劇編劇周梅森、總制片人兼導演李路、總制片人高亞麟、主演陸毅等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揭秘這部“反腐大戲”的幕后。 1、尺度究竟有多大? 最高官員涉及到副國級 2004年之后,受政策影響反腐題材電視劇逐漸淡出熒屏,幾乎形成了10多年的空窗期。而在此期間,曾寫出《人間正道》、《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小說的作家周梅森也陷入了創作困境,幾度擱筆。轉機出現在2015年初,伴隨著國家反腐工作的大力推進,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劇中心三顧茅廬,力邀周梅森參與創作。來者有一句話最終打動了周梅森,“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這場硬仗中下了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在這樣的時代命題下,文藝創作不應該缺席”。 該劇以某部門的一位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開始,抽絲剝繭一步步牽出錯綜復雜的內幕。最高官員涉及到副國級,劇中還有政法幫、秘書幫等的爭斗。前些年在小說創作中頗有顧慮的周梅森坦言,自己劇本寫到半途還在考慮,“情節應該觸及到怎樣的程度才最合適”?結果,他得到的鼓勵是——“反腐形勢那么嚴峻,你能這么輕描淡寫嗎?”周梅森相信,反腐劇的春天又回來了。 2、僅用了十天就過審 審委組熬夜一禮拜看完55集 對貪腐事件的有力揭露讓人看得過癮,但在創作這樣一部大尺度的反腐劇時,導演李路也坦言自己有著巨大的壓力。因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題材,所以這部劇終歸是帶著一定風險的,能否順利過審就是最大的考驗。 據了解,在電視劇送審時,因為主創團隊和投資方都知道整個劇本觸及到了多深的程度,所以大家都是很忐忑的,但是沒想到過審很順利。據透露,此次審核部門都對這部劇表示了堅定的支持。“他們都帶回家去看,熬夜去看,他們各個審委都真的是這樣,一個禮拜就把55集全部看完了。看完了大家給提意見,基本上都是非常肯定的。當時給出了‘氣勢磅礴,石破驚天’這樣八個字的評價。” 3、尺度為何能這么大? 拍到“副國級”,并無“尚方寶劍” 有“官場小說第一人”之稱的作家周梅森潛心八年創作了同名小說和劇本,耗資一億的全明星陣容大制作,電視臺黃金檔排播……誰都理所當然地相信,這部劇先拿到了足以破冰的“尚方寶劍”,至少也是有相關領導授意的定心丸,才敢如此大張旗鼓。 然而導演李路直言,沒有尚方寶劍。各種討論會,我們發現反腐新聞的力度都這么高,作為影視作品也應該往上走一步。沒有現成的飯給我這樣的“業余”導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項目,沒有“尚方寶劍”。 事實上,李路拿到的只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劇中心的授權,卻不是什么“尚方寶劍”。接受采訪時,李路苦笑,兩年里沒睡過一個踏實覺,遇到的困難是出乎意料的。他打算今后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 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