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在仙游縣社硎鄉白洋村看到,22幢連體樓房整齊排列,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紅磚白墻的建筑、亮閃的光伏板、嶄新的變壓器交相輝映,一派新農村電氣化村的美麗畫卷躍然而出。 “4年前還是省級貧困村,地無三尺平,住上新樓房,成了白洋幾代人的盼望。”白洋村黨支書劉玉豪說,因為山高路陡,經濟發展受限,當時人均年收入只有2810元,村民住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破舊的土坯房,一到刮風下雨季節,鎮村干部就要來動員轉移,擔心山體滑坡,而且即便有人在外打工攢了些錢,想回村蓋個新房,也找不到平地,長此以往,擠在舊房里度日,也就成為村民無奈的選擇。 2013年下半年,白洋村被列入了“幸福家園”建設試點村和省級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范點,村里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把造福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以舊村復墾和土地整治為載體,實施整村搬遷,用好近3000萬元各類補助資金,全力建設新家園,115戶白洋村民告別舊土坯房,住上新樓房,過上新生活。 “改善住房條件,是脫貧的第一步;發展生產,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劉玉豪說,白洋村山林資源豐富,發展林下經濟和觀光農業有獨特的優勢,得益于國網仙游縣供電公司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改造,滿足村里經濟發展用電需求。2015年,村里通過“公司+村集體+貧困戶”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開發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等林下經濟,并借助充足的電能,實現現代化灌溉的農業發展模式,壯大了集體經濟規模,促進村民收入增長。 離村子1公里外的種植基地內,階梯式的竹林下種滿了金線蓮,錯落有致的噴淋裝置正在自動灑水、灌溉。基地股東劉智勇介紹說,由于金線蓮生長習性特殊,至少需要三天一灌溉,而且基地海拔高、水源遠、取水困難。社硎供電所相關人員得知情況后,積極與基地聯系、建言獻策,并安排專人勘察設計電力灌溉線路方案,幫助基地實現自動噴淋,減少勞動成本,提高勞動效率。 “有了這個基地,我也有了在家門口打工賺錢的機會。“村民劉金波是村里的貧困戶,全家僅靠他一人撐著,以前在家找不到工作,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越過越緊巴。現在,他加入了村集體,不僅有了毛竹林的出租收入,還可以在基地打工,每天8個小時100元,他感到滿足。 為了早日摘掉“貧困帽”,白洋村還發動村民利用新樓房屋頂,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多渠道增加經濟收入來源,改善生活質量。接到申請后,國網仙游縣供電公司開辟綠色服務通道,提供“一對一”全過程對接勘察、方案設計、審查、裝表接電、竣工驗收等一系列業務流程,確保精準扶貧項目順利并網運行,讓貧困戶盡早受益。截至目前,白洋村已有15戶安裝光伏發電板,裝機總容量66千瓦,每年可增加收入近8萬元。 干凈的水泥道路、整齊的木條柵欄、寬敞的休閑廣場……如今,白洋村別致的田園風光,正吸引著更多的人前來游玩,慕名前來購買優質農產品的城里人也越來越多,白洋村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徐海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