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園莊,坐落于仙游最南端,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眾多。眼下,圍繞創建宜業宜居大莊園這一條主線,園莊鎮黨委政府在鄉鎮規劃藍圖上劃了四條發展帶:富美鄉村先行帶、邊際產業融合帶、文化旅游示范帶、楓慈溪生態景觀帶,結合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將全鎮的文化、旅游、農業、自然資源等進行整合,著力打造“花園式”宜居大莊園。

■ 富美鄉村先行帶——鄉風鄉情好鄉音

鄉村公園

黃慶云故居

在園莊鎮的中心位置,“123工程”匯成了美麗鄉村連片示范帶。組成“123工程”的是一條美麗鄉村帶,涉及云峰村、泗洋村、義路村、洋尾村等四個省級美麗鄉村;二條靚麗交通風景線,賴園線、楓園線;三個先行試范區,園莊集鎮中心試范區、高峰鄉村旅游試范區、嶺北國家級美麗鄉村試范區。
園莊鎮古為“慈孝里”,文化積淀深厚。“割肝救母孝感動天”的黃朝尊、清朝人民的好干部——廉吏黃慶云,他們的事跡為千古傳頌,也成就了慈孝文化古鎮的美名。園莊鎮美麗鄉村的建設便圍繞傳統的慈孝、廉政文化展開。
黃慶云故里——洋尾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便是圍繞廉政文化教育這一主題展開,將歷史文化保護、村莊建設與廉政文化教育相結合,古今交融,別開生面。廉吏黃慶云祠堂,稍作改造,已經成為該鎮的廉政教育基地。進入村莊腹地,將山頂的太平書院與山腰的農民休閑公園進行串聯,太平寨成為村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無獨有偶,園莊鎮許多的鄉村建設都依托本土文化展開,挖掘本土傳統優秀文化,并引導群眾學習,使良好風氣形成,使鄉村和睦,鄉風和美。
進入園莊的幾條主干道,賴園線、楓園線、園嶺線沿線約15公里長的綠化帶上,明媚的三角梅和青翠的黃花風鈴木交相輝映,賞心悅目。集鎮全部完成了雨污分離工作;安裝了明亮的新路燈,面貌煥然一新。伴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村貌靚了,村情美了。全民自覺從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守護美麗家園。園莊“五美”:“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 邊際產業融合帶——黃土黃花生黃金

名貴苗圃

茶基地
園莊鎮的東南部毗鄰泉州市,全鎮17個村莊,邊界村卻有12個,這里有廣闊的土地和山地,發展農業條件得天獨厚。尤其是在東南方向的園莊、嶺北、六戶、義路、東坪等村,已經大面積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正加快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夯實“特色農業鎮”基礎。
利用這一地域優勢,該鎮啟動跨市邊際合作模式。義路村、東坪村通過與泉州泉港區涂嶺鎮小壩村進行種植技術、加工銷售等協作,利用村集體閑置土地、邊坡荒地,首批引進試種了2萬多株黃花菜,利用優勢互補,共建邊際“黃花菜基地”試驗田,抱團發展農業經濟。同時不斷拓寬雙方經貿、文化、旅游等領域互動交流,組織園莊五大特色美食亮相涂嶺美食節,還相繼完成了嶺北至馬甲、義路至羅溪跨市公路建設,為增強邊際兩地合作鋪路,增加群眾收入。
該鎮還依托優質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食品、茶果蔬、中藥材、名貴苗圃、林下經濟五大基地,帶動了全鎮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目前該鎮培育8000多畝無公害蔬菜,產品遠銷東南亞,已成為“菜籃子”主要基地。
此外,該鎮立足生態資源做好中藥材大文章,已經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生產服務體系,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全鎮種植1370畝郁金、麥冬、川芎等名貴藥材,年產值超千萬元。
藥材種植效益明顯增加,農民年收入從畝產值1500元增加到種植藥材的1萬多元。目前全鎮藥材技術員19名,有21戶種植大戶,經營模式也已經逐步從單一農作物種植向藥材種植、由藥材分散種植向規模化生產發展。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全鎮萬畝果蔬和千畝中藥材產業核心基本形成。特色農業鎮的發展使農民閑置田地得到有效利用,效益大幅增加,每畝田地租金達800-1500元,綠色基地為400多名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再就業,多方受益。
■ 文化旅游示范帶——美食美景美心情

土樓外觀宏偉

土樓內飾秀美
東石村,從仙游城區進入園莊鎮的第一個村莊,古色古香的“亦可”土樓就矗立在馬路邊,古樸挺拔。園莊鎮文化旅游示范帶便在這里起筆規劃。這一條線路上有幽美的自然景觀、令人回味的美食、精巧的非遺制茶技藝、特色的民族文化,還有故事。
亦可樓建設于清代,為我縣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土樓,外觀宏偉、內飾秀美,可與客家土樓相媲美。現在土樓里無人居住,建設時用的是最好的材料,最牢靠的工藝,一石一木都精挑細選,因此外觀依然巍峨。土黃色的墻上,大五星和各種紅色標語依然清晰,那是歷史歲月的印章。
土樓旁的東石村溪坑自然村,是一個畬族村落,今天,他們已經漢化,那么,昨天呢?
土樓的另一邊是九龍山,九龍山上不僅有避暑勝地清峰閣,還有神奇的九條茶。這種加鹽喝的神茶曾經風靡日本,其制作技藝被列為非遺技藝。
挖掘畬族民俗文化,整合九條茶基地、自然景觀東石水庫、清峰閣,高峰村大埔寨、豆皮加工基地、楓林村的特產線面,將自然風光、民俗文化與特色美食相結合,文化生態景觀帶的雛形便具備了。
來到園莊,在土樓里感受民俗風,登清峰閣,迷失在“古城堡”大埔寨,餓了來一碗線面,渴了品一杯自制九條茶,豈不妙哉!
■楓慈溪生態景觀帶——河暢水清人歡樂

楓慈溪整治

垃圾清理
舟伴清溪歌伴晚,綠柳繁花是吾鄉。潺潺楓慈溪發源于園莊鎮嶺北村尖峰處,流經園莊、楓亭兩鎮的大部分村莊,后于楓亭鎮錦湖村匯入大海。
為了重現楓慈溪河暢水清的健康水環境,為園莊鎮美麗鄉村建設增添生機與活力,該鎮以落實“河長制”為契機,成立河道治理專項領導小組,率先開展楓慈溪上游河道治理。整治起點為霞山村霞山堰,終點為塔兜村烏坑堰,河道綜合治理長度約4.57km,堤岸長度約9.5km,工程總投資2889.86萬元。通過一段時間以來的治理,水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重現了水清、岸綠、河暢景象,也提升了河流防洪排澇能力。
楓慈溪在園莊鎮段全長16.5km,干流經過嶺北、六戶、霞山、楓林、園莊、大埔、塔兜等7個村,受益總人口約2.5萬人。下一步,該鎮還計劃對“母親河”進行規劃建設,通過景觀帶建設,美化家園,也為百姓休閑增添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