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斗山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海拔11 8 米,面積7 0 0多畝,因其山形似螺,亦稱青螺峰,每當清晨登臨塔斗絕頂,可觀海上旭日東升,頗為壯觀,故名螺峰曉日。若于晴日登上塔斗山山頂極目遠眺,泉港的南莊、莆田的東沙、楓亭鎮區歷歷在目;海水、礁石、沙灘、紅日、漁舟盡收眼底;楓慈溪和滄溪會流,似白帶環腰。塔斗山北背梅嶺,西犄大帽,南望天馬,東臨大海,似鶴立雞群。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楓亭抗擊倭寇,曾登目斗山攬勝,縱觀滄海,揮筆賦詩。南宋理學家朱熹在隱晦合講學,并手書“敬義堂”匾額。明朝三保太監下西洋曾兩次在太平港、滄溪港避風。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宰相蔡京,元狀元林享,明市政司右參議陳遷都曾在此就讀,并留詩題字。 螺峰曉日 螺峰曉日,是大自然所賦予塔斗山的壯觀景色,清晨曉日時分,站在塔斗山巔極目遠眺,湄洲灣海天一線,竟為萬道霞光所染紅,天還未全亮,月尚有余光,這是日月同輝的時刻。漸漸地霞光加劇渲染,天邊似披上艷麗的紅裝,東方飄來朵朵赤紅的云彩作為日出的前奏點綴著萬壽寶塔之上單調的天空,恰似一幅美麗畫卷,迎接朝陽緩緩升現。晨日煥發出的金光,印照楓慈、滄溪似金龍游舞般奔入海流,雙龍出港喚醒沉睡中楓亭,開始了一天的繁華。 會心書院 會心書院位于仙游縣楓亭鎮塔斗山,前身為隋代庵堂,唐宋時期科甲鼎盛,書院得到了發展,頗具規模。南宋時理學大家朱熹在這里開設講堂,并親筆題寫“敬義堂”,明嘉靖四年(1525年)更名“會心書院”。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犯境,書院遭焚毀,名將戚繼光入楓平倭后主持重修。清代時會心書院儒道共祀,里人稱之尾寺,崇正祠,文昌閣,仰止堂構成了尾寺三重主體建筑,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書院因年久失修,倒塌荒廢,里人為持援教育將書院的磚瓦梁柱拆去興建斗東、麟山小學,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旅美臺胞楊春霖捐資85萬元在會心書院原址復建文昌閣、“觀海”和“景行”兩亭,并新掘深24米的“螺泉”井,開創了山頂涌泉勝景。2004年,又把文昌閣開辟為會心書院名人陳列館,從而與會元禪寺、天中萬壽塔、天中玉皇殿等交相輝映,盡顯楓亭人文歷史風采,構成楓亭人文歷史獨特景觀群,為塔斗山增添一道亮麗的自然景觀。 戚繼光抗倭兵寨遺址 戚繼光抗倭兵寨遺址,是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入楓亭抗擊倭寇后在塔斗山留下的兵寨遺址,至今蹤跡難尋,據史料記載:嘉靖四十三年(1563),倭寇由平潭糾集2萬余人,分乘68艘倭船,在東沙、朱寨之間海域登岸,一路上掠奪財物,殺害楓亭平民百姓,并焚毀塔斗山的會心書院,直逼進犯仙游縣城。幸虧抗倭戚繼光率兵及時趕到,擊破重圍,盡收全捷,倭患得以始息。戚繼光掃平倭兵后,屯兵塔斗山,在塔斗山上他陶醉于楓亭的美景揮毫賦詩曰:"幽徑層層草樹遮,山亭高望隔煙霞。攀躋到處同回首,萬戶千門總一家。”借楓亭塔斗山的自然景觀寫下了《登摘斗巖》,以此來抒發了希望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兼濟天下抱負。隨后戚繼光又捐奉銀重建會心書院,楓亭人民亦在北門兜建造戚公祠,立石碑紀念,頌其戚公功德。 古代名人石刻楹聯 古代名人石刻楹聯是當年會心書院傾塌后遺留部分石柱上的楹聯和林肇祺的石刻。這些石刻楹聯是會心書院曾經興盛的見證,然在會心書院傾圮之后石柱也相繼散落在民間,二十世紀末隨著文昌閣的重建部分的石柱才得以重回塔斗,今昔站在景行、觀海兩座亭宇,去觸摸“會心今古遠”的滄桑歷史,去感受“落筆鬼神驚”的文化魅力。塔斗山上林肇祺的石刻主要集中在萬壽塔西南側有兩塊石刻,一塊是篆書石刻,另一塊是手書石刻,傳是蔡襄詩作,上書“溪海雙流會,乾坤一塔峨。講經成底事,秋月系松蘿。”在文昌閣后的陡壁上也有兩塊石刻,分別刻著“仰止”、“巢云”這是仰止堂留下遺跡。在會元寺西邊的海會塔也留有一塊“海天佛國”的石刻,曾經還有“虞峰晚眺”的篆書石刻,后來運縣文廟中成為花圍,2012年會元寺旁的修建觀景臺把“虞峰晚眺”四個篆書石刻重建拓刻在假山。林肇祺是我國東南畫派主要代表畫家之一,他不僅于繪畫,還善兼詩、書、金石刻畫,他的石刻可窺見名家歐陽詢、李北海氣息。無論是舊柱楹聯還是林肇祺的石刻都代表塔斗山濃厚文化底蘊,是楓亭先輩們留給塔斗山寶貴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