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蓋尾鎮石馬村,有這樣一個老人。即使家中有困難,他依然為村里,修路,修水,進行農作物實驗,將良種推廣給村民。他今年83歲,叫余玉芳,被稱為仙游鄉村里的“袁隆平”。他是一個鄉鄰們提起,都“肅然起敬”的人。
余玉芳老人,被稱為仙游鄉村里的“袁隆平” “現在,這樣的好人,很難找。至少,我沒見過像余玉芳這樣的好人?!毕捎慰h蓋尾鎮石馬村村民余清炎說道。 “他自己在田里做實驗。哪些農作物品種好、苗子好,化肥好,他實踐了以后告訴我們,還在村里的廣播里通知大家,什么時候該除草了,該施肥,經他的指點,我地里農作物的產量高了許多。我是農民,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贝迕裼鄧颊f道。
“他為村里做事,不拿公家一分錢,還常常自掏腰包。大家,都看在眼里?!贝迕裼嘟鸷Uf道。
“一個80多歲的老人,要照顧自己的老婆和女兒,還為大家修水管、修路,做了這么多事,很感動?!?br /> ……
在石馬村,提起余玉芳,村民們贊不絕口。
為“大家種田”比賺錢更有意義
1934年,余玉芳出生于仙游蓋尾鎮石馬村貧窮農戶的家中。11歲時,他父親去世。父親去世后,他便成為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澳菚r候,下田干活,吃不飽,只能吃紅薯渣?!?br /> “自己吃過苦,現在都熬過來了,就想為大家,做一些事情?!庇嘤穹颊f道。
1982年,余玉芳從仙游縣中醫院退休。回到老家,為村民們看病,分文不取。村里的赤腳醫生找到余玉芳,說:“你免費行醫,是砸了我的飯碗?!庇谑牵嘤穹贾缓谜伊硗庖粭l路“為人民服務”。
余玉芳看到鄉親大田生產耕作粗放,作物品種更新慢,種田效益低,便萌發了帶領鄉親“科學種田”的念頭。余玉芳從小種田,知道農人的艱辛。“如果用科學的辦法種田,提高產量,這是最讓鄉親們受益的事。”
剛開始,余玉芳的家人并不理解老人“種田”的決定。
“退休了,正是頤養天年的時候。為什么還要那么辛苦?”家人心疼道。余玉芳退休后,每個月有上千元的工資,曾有老板高薪請他到中醫堂坐診,被他婉拒。
“為大家種田,比賺錢更有意義?!庇嘤穹颊f道。
他從零開始,自費買了大量的農業科技書籍,拜師求教,努力學習。泉州市農科所國家級小麥專家何曼試,是余玉芳的老鄉。余玉芳跑到泉州,向專家請教;自己花錢買麥種,在田里試種,請專家指導。
在石馬村里,你時??梢钥匆娨粋€老人戴著草帽,彎著腰,在田地里耕種。
他的田,與眾不同。插著幾個木牌子,分別種著不同的實驗農作物。
烈日炎炎,風吹雨打,沒有阻擋他的腳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余玉芳的培育下,畝產400多斤的小麥,增產至600斤,躍居全省第一。
種子質量好、產量高,通過省內許多農業單位、專家的介紹、推薦,許多外省人紛紛到石馬村買種子。
每當成功實驗一個品種,余玉芳便將種子、化肥、耕作的方法告訴鄉親。
余玉芳并沒有停下。他馬上又轉入“黑小麥”的試驗中。剛開始,余玉芳遇到了挫折,第一批黑小麥,死了。村里開始有人說:“一個農村的老頭,怎么懂科學耕種?”余玉芳沒有放棄,自費請教專家,從早到晚,呆在地里觀察、耕種。
終于,黑小麥實驗成功了,流言蜚語不攻自破。
黑小麥開始在全縣推廣,并擴展到全省。據科學鑒定,黑小麥76號具有很高的保健價值,蛋白質含量20.5%,比一般白粒小麥高60%;人體不能合成的7種氨基酸比一般小麥高33.3%-79.3%,在日本,被稱為“21世紀的黑貴妃”。
實驗成功后,余玉芳毫無保留地將種植經驗傳授給村民,包括那些對他說三道四的人。“做良種實驗的初衷就是通過科學種田,讓農民生活好起來?!彼麖膩頉]有考慮過別人會比他賺更多的錢。認真算下來,他干的,還都是貼錢的買賣。
但他樂此不疲。
1995年,在仙游縣農業局的幫助下,余玉芳成功試種三種水稻,向全縣推廣。
紅薯、桂圓、花生、大豆大獲豐收
石馬村是“興化桂圓”的主產地之一,但群眾種的龍眼大多是實生本樹,果小質劣,產量低。余玉芳率先將自家5O多株的龍眼進行嫁接換種,試產后,產量和質量都明顯提高。在他的帶動下,石馬村和周圍4個村的6500多畝龍眼都嫁接上優良品種。他還引導果農推廣控梢除蟲施肥等措施,改變了果農長期以來“頭吃土尾吃露”的粗放管理方式,促使當地龍眼效益明顯提高。如今,村里果農都感激地說,“我們的龍眼樹能變成‘搖錢樹’,多虧了老余呀!”
2005年,余玉芳與省農林大學掛鉤,做了17個品種,30多畝試驗田,都大獲豐收。“余老實驗的‘金山17’紅薯,甜,產量高,他帶著我們種植,每畝增收了百分之三十,大家都特別高興”。村民余國芳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不久,余玉芳就與林玉水等18位村民小組長和黨員合計成立老年人科技小組,承擔泉州農科院的泉麥系列、黑小麥、黑大豆、花生、地瓜、多系雜優水稻、巴西陸稻等180多個品系的試驗。這18個村民,被稱為“十八羅漢”,他們成為石馬村科學種田的“中轉站”。
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們通過田間排列和試驗控制,進行田間記載及植株考量測產等,為專家提供各種科學的數據。石馬村成為泉麥3號和泉花10號的育種基地,每年為泉州、漳州等地提供20000多公斤種子。
2009年,余玉芳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被推選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有一次,省里的領導來石馬村里的文化科技站視察,說道:“為什么你得了‘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的這么重要的榮譽,都沒有在村里把獎牌掛起來?”
“他是一個踏踏實實做事的人,不喜歡夸耀自己,為人很低調。他對我說,得了這個獎,不是一個人的榮譽,是全村人的功勞?!贝迕裼嘟鸷Uf。
即使如今已是82歲高齡,余玉芳依然在做良種實驗。
今年,在自家門的地上,余玉芳種下了“新竹西地瓜”、“金山57號”等3個不同品種的紅薯。如今,田地里,已是一片綠油油,地瓜長勢甚旺。老人穿著白色的上衣,黑色布褲,滿頭白發,走在田間,蹲下來,扒開土,飽滿的紅薯便露了出來:“你看,這個紅薯皮是白的,心是紫的,如果這次試驗成功了,村民們就可以吃上白皮紫心地瓜了?!崩先诵χf道。
多年的耕種及科學種植經驗,讓余玉芳變成了一個“農田醫生”。“只要在地里看到農作物的苗子,他就能知道收成好不好。哪里步驟做得好或做得不好,就像醫生把脈問診一樣。我們種田,不懂的就請教老余。”村民余金海說。
小山村有個“科技日”,風雨無阻
石馬村是仙游縣較為偏僻的村之一,曾經因為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群眾很迷信,農業生產都去問神求卜。2005年,余玉芳當選錦鶴宮董事會成員,他說服董事會全體成員將原計劃擴建錦鶴宮的25萬元資金用于建設村科技文化站,添置近萬冊科技圖書,利用初一、十五群眾到宮里燒香的機會,引導群眾學習科技知識。
為了鼓勵村民學科技、用科技,余玉芳將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定為村民學習科技知識日,他邀請植保專家張元洪、國家級小麥專家何曼試、農業局水稻專家阿貴等各級專家、技術員給村民上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機具”。
數十年來,初一、十五開課的“科技日”風雨無阻,每期,都有30多名學員來上課。省里的專家來石馬村調研說:“你們村里的老人科技文化站里的學習班,辦得比省里還正規!”
村民余進忠之前在外地生活,3年前回到石馬村,參加了學習班?!霸谡n堂上,不僅可以學會怎么科學種田,還可以學到養生保健知識,聽到外面的新聞?!睂τ谛畔⑾鄬﹂]塞的農村而言,這個“科技日”無異于打開了農村對外界的一扇“天窗”。
為了這個科技文化站,他還自掏腰包,購買了彩電、音響、廣播器材,創建廣播室?!坝嘤穹嫉腻X,從來都是從家里往外送,從沒有把村里的錢拿回家過”。村民余清炎說。
每到病蟲害高發期,石馬村的廣播便會響起一個老者的聲音。余玉芳用本地話,通知大家注意除蟲。與農業部門保持著密切聯系的余玉芳時刻關注最新動態,一有病蟲害消息,立即通過自己創辦的廣播室,通知村民及時打藥,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擔起科學種田的“二傳手”。他說,“群眾豐收我歡喜,群眾減收我擔憂??!”
8月14日,在石馬村科技文化站上完課,余玉芳戴上草帽,騎著自己老式自行車,頂著炎炎烈日,經過一片片農田,回到家,照料老妻子和女兒。他的妻子身患風濕性心臟病、老年癡呆癥,小女兒得了癲癇病,生活起居,都需要他的照料。
“雖然我有困難,但是,比我困難的人還有很多。我能做一點,就做一點?!庇嘤穹夹χf道,臉上蕩起幾道皺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