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調解員都下鄉去了,到萬福社區處理一起民事糾紛。”6日,在仙游縣鯉城街道萬和調解室,信訪辦主任陳鴻榮說,“為了客觀取證,許多糾紛必須到現場勘查。”
鯉城街道是仙游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項目紛紛落地,各類矛盾糾紛日益增多,新形勢對人民調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鯉城街道辦事處改變傳統的調解模式,聘請了4名調解員,成立了萬和調解工作室,組建了萬和調解隊。這些調解員都具有豐富的民事審判經驗,深受群眾信任,而且熱心人民調解工作。
“發生了矛盾糾紛,雙方當事人肯定都在氣頭上,情緒比較激動,來到調解室工作室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緩和他們的情緒,平心靜氣地交談,這樣才能進一步開展工作。”萬和調解隊隊長王德華說,取名“萬和”,就是希望當事人能夠心平氣和,坐下來慢慢和談,盡量達成和解,實現事和、人和、家和。
王德華與其他三名“隊友”,都是從仙游縣法院退休的老法官、老黨員,具有二三十年的民事審判經驗,以及50多年的黨齡。王德華今年68歲了,在仙游縣法院從事審判工作30多年,2011年退休后受聘于仙游縣司法局,擔任專職調解員,鄭金鑄、鄭慶姿、陳金鵬等3名調解員,退休后被縣法院返聘,參與訴前調解。
“調和居民之間的小矛盾,這讓我們晚年生活還可以發揮余熱。”鄭金鑄介紹,萬和調解隊建立了發生、發現、報告、介入、化解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調解隊在收到調處報告后,及時安排調解員第一時間介入,深入了解案由,一般情況下,容易解決的糾紛就由調解隊會同村(居)調解主任直接化解;難度較大的糾紛由村(居)委會主干牽頭,調解主任配合調處解決;情況特別復雜、難度大的矛盾糾紛由街道包片領導牽頭,組織隊伍聯合進行調處化解。
去年元宵節燈會期間,鯉城街道壩垅社區發生了一起突發事件,一名70多歲的老人誤入村民家,被藏獒咬傷致死。事后,死者親屬糾集人員討說法,要求賠償,而藏獒飼養者卻認為,是死者擅自闖入導致悲劇,拒絕賠償。雙方僵持不下,瀕臨動武境地。鯉城街道干部聞訊后,立即通知萬和調解隊前往現場處置,一番勸解后,穩定了雙方情緒,又經過多次做思想工作、講解法律法規之后,當事人終于簽訂了協議書,握手言和。
“大到財物糾紛,小到鄰里口角,我們都一視同仁,以中立的角度,依法依規調解,服務群眾。”萬和調解隊隊員陳金鵬說,比起司法和信訪途徑,“萬和”調解法耗時短、成本低、辦結快,越來越多群眾首選這種化解糾紛的辦法。
兩年多來,萬和調解隊口頭調處、書面調解各類糾紛近300件,成功率達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