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黃葉力作《李耕研究》,于2017年9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本該書的出版,不僅是省內外文史界、美術界盛事,也是挖掘地方文化遺產、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的佳事。
李耕是我國近現代杰出畫家,有“北齊南李”和“畫苑奇才,一代宗師”之譽。中國美協原主席蔡若虹曾稱:“李耕是首屈一指的大師……(其作品)是中國畫創作的一個寶庫,是地方文化的根。”李耕是了不起的人民畫家,在當今畫壇研究上值得大書特書。作為李耕國畫研究所原副所長黃葉的這一杰作問世,實實在在地為挖掘畫壇文化瑰寶立了新功。
筆者對黃葉較熟悉。他在中學時代是我的高足。由于“文革”耽誤,沒有機會踏進高校門檻,但他立志不窮,自學苦鉆,幾十年如一日,終于脫穎而出。1988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仙游李耕國畫研究所。
他一直見縫插針,多年堅持對李耕畫藝進行研究。本書主要部分完成于黃葉赴加拿大探親期間,身在異鄉仍致力于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事業,精神可嘉。黃葉在本書“寫在前面的話”中感言:“只有鏈接自己的土地才有能量”,說明故土情深、鄉愁難忘。自謂“三十余年來對李耕國畫技法手摹心追的創作實踐,尤其是品讀、揣摩大量原作后,結合對生我、養我的仙游當地文化傳統的審察、體驗、思考”,故常有“意外收獲和瞬間感悟,得意時竟不能自己,大有拾到寶物后急欲向人炫耀的沖動。”字里行間生動記載著作者艱辛研究過程中的真情實感。
《李耕研究》深入淺出,侃侃而談,論點鮮明,論據確鑿,分析到位,不愧為行家里手。
人所共知,李耕的拿手好戲是他的彌勒佛創作,其貴在用“真善美”的藝術作品來蕩滌現實生活中的丑惡污濁,化解人際間的嗔怒怨悔,給蕓蕓眾生提供了樂觀向上、健康自信和坦然純真、善良寬厚的為人處世啟迪。這正是蔡元培先生極力提倡的“以美育代替宗教”教育理念的演繹。
《李耕研究》引用了一位農民的觀感,頌揚了李耕所畫彌勒佛笑的特色:“李耕彌勒佛的笑是真誠的笑,坦然的笑,他的笑是從心里笑出來的。看他的笑,我們也會跟著笑。”道出了李耕筆下的彌勒佛之笑,洋溢著純真與善意,可謂“為善心常樂,開懷笑亦真。”再看彌勒佛造型,能在民間約定俗成的模式上加以夸張,使之藝術性得到強化,內心世界得到更好展示。那坦露的博大胸懷正表白無遮無蓋的坦誠及包容萬有的雅量,那矮墩墩、胖乎乎的身材正是童趣的寫真,那大耳、闊鼻、沉甸甸的三臺下巴和時而興致隨意點染的胡茬及那憨厚的形態、拙厚的筆墨,使其“真”不流于淺白而更樸厚、圓滿,評析得相當精彩。諸如這一類對李耕筆下塑造人物點評的準確與精微,在本書中俯拾皆是,確實能夠使讀者在他的生花妙筆和專業點撥下受益匪淺,加深了對李耕國畫藝術的認識。
《李耕研究》一書的另一個亮點,是能夠通過李耕的古典人物畫藝術,去挖掘和審視產生這一藝術的文化成因,即從創作題材的選擇、筆墨技法的形成、作品風格的確立等,去印證、追尋本土的傳統文化基因,把當地民風民俗、宗教和民間信仰、自然環境及其畫家自身的性格、學養、悟性等納入一個系統的、循環的、相互催生的動態氣場去觀照和立論,這樣就使得本書能從述論李耕乃至李霞、黃羲等仙游古典人物畫流派的話題,延伸到對本土文化傳統的深層次理解,還可以進一步推演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作者自身對傳統文化要義的掌握程度和思考的深度,體現了作者愛國愛鄉、勇于探索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尚品德和良苦用心。
俗諺說得好:“敲鑼要敲出響聲,文章要道出心聲。”黃葉的《李耕研究》,不僅敲出“響聲”“心聲”,還道得有色有聲。李耕人品、作品像個寶礦,作者的探索精神依舊還在發揚光大。故筆者十分愉悅地把本書翻看了一遍又一遍,令人百看不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