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本名清源鎮(zhèn),唐圣歷二年(699年),周武后當皇帝時,始設縣名曰:清源縣,屬武榮州(今南安市豐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亦屬之。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別駕趙頤正以縣名同郡非便,考九仙故事,逐改為仙游縣,沿用迄今。縣署設在大蜚山南五里即謝嶺之地(今縣公安局處)。至1968年8月遷到西門兜縣委大院內,占地3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0多平方米,其余為綠化帶,現(xiàn)有巨木參天。 ?唐代,仙游縣城無城墻,依負山帶溪的地理優(yōu)勢防護。《八閩通志》載:“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知縣陳致一創(chuàng)筑(城墻),以御山寇,寇退競不克成。乾道中(1165年-1173年),知縣趙公綢建四門:東曰九仙、西曰甘澤、南曰流慶、北曰橫翔。”以后四城門毀與重建的時間不一,但都有詳細記載:嘉定十一年(1218年)知縣許伯詡重建北門,改名“橫德”,陳讜書;嘉熙三年(1239年),知縣黃清叟重建西門,改名“元臺”,鄭性之書;淳佑三年(1243年),知縣蔡次傳重建南門,改名“登俊”,潘昉書;寶佑四年(1256年),知縣趙汝催重建東門,改名“朝京”,吳叔告書。 ????????????????????????????? (網(wǎng)絡配圖) ?明正德元年(1506年),鄭紀向巡按御史韓廉申請,撥銀2400兩,重新筑城墻。三年后知府張巔支庫銀千余兩,用于土墻包磚加固,前后六年竣工。嘉靖二年至八年(1523年-1529年),知縣肖宏魯認為土墻包磚乃權宜之策,難御外犯,奏請朝廷撥款筑起石城墻,并建炮臺,使城垣周長達3285米,高1.5米,炮臺32處。同時,四城門重新命名:東賓曦、西愛曉、南迎薰、北拱極。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知縣徐觀復增高東門城墻變成城樓,又改名朝京門。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抗清部隊進攻仙游城,用地雷炸毀城垛幾百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修葺城墻長達3636米,高7.2米,炮臺12座,城垛1312個,同時還建四城門樓和城外3米寬的馬路,城區(qū)面積為1.1平方公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四城門以鐵皮包裹。城內有東街、西街、南街形成。特別是東街為仙城第一街,因為這里地勢平坦,起蓋店屋早,更優(yōu)勢迎賓館設在東門,官員來往頻繁。民國十三年后,城墻和城門逐漸毀成平地。回憶當年,堅固的城墻對保衛(wèi)人民安居樂業(yè)和防御外侵,特別是嘉靖年間抗倭戰(zhàn)斗中,仙游縣城能守住50多天,待戚繼光部隊來時取得勝利,起了極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