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榜單公布,仙游人黃福華為仙作技藝的唯一一位國家級傳承人。“唯一”這個量詞還是讓人頗受觸動,仙作的傳承需要匠心,需要更多的人接過刻刀,拿起雕板,身體力行的工匠精神。 黃福華出身木雕家具世家,其成為仙作技藝的唯一國家級傳承人,體現的是一種工匠精神。那是一種堅韌的知難而進的精神,對于達到完美結果的渴求;那是代表著對細節的完美追求與表達,代表著一種與時俱進的嚴謹,代表著對產品的品質有著超出常人的苛求;是洗盡鉛華后的沉淀,平靜卻充滿力量。 朱熹有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它揭示了非遺文化如何傳承的答案。人民群眾是傳承非遺文化的生力軍。眼下,技藝的傳承后繼無人或大師難出,除了缺乏文化認同感和傳承的危機意識,更是缺乏一種工匠精神,能用一生為一件作品而堅守的精神。 工匠精神的傳承不應該只是句空話,而更要落實到行動上,除此之外加大對非遺項目的宣傳和提高匠人社會地位的認同感也是非常必要的,政府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的完善也可以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反觀國外,日韓將非遺文化項目傳承人稱之為“人間國寶”,大師級的工匠藝人經嚴格遴選后由國家保護起來,且享有專門的扶助金……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去借鑒與學習。 改革開放以來,加之全球化浪潮洶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非遺所面臨的結構性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是需要清晰認識的,如何擺脫“刻刀尚未拿穩,出門已是江湖”的尷尬以及仙作未來的何去何從也不僅僅是黃福華的責任,更需要廣大仙作人共同的努力,尤其是年輕一代更要做好傳承的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