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儀書院 李耕壁畫《五老觀極》 朝天文廟 ?初夏,去李耕故里,途中,“仙游畫派”這四個字,一直在我腦海里縈繞。那自強不息的精神,那雅俗共賞的藝術,洋溢著莆仙文脈的氣息。近現代,李耕與仙游畫家林肇祺、李霞、黃羲作為閩派畫家代表,而蜚聲大江南北,李耕先生為“仙游畫派”樹立了楷模。 中岳是李耕出生的地方,舊稱朝天鄉,坐落在鳳凰山麓南部,是度尾鎮一個較大的村莊。李耕在畫界,獲評“以奇拙勝者,首推李君耕,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如今,朝天鄉六千村民,竟有四千工匠,他們制作的古典家具中蘊含著鮮明的“仙游畫派”元素,國畫藝術特色彰顯,文化品位令人贊嘆,故鄉人把這種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足見李耕在故里影響之深遠。 從李耕故居圍墻前門邁進,門額上有一幅李耕繪制的壁畫《五老觀極》,典故源自古代中國志怪小說集《神仙傳》。畫中的北極仙翁、南極仙翁、老子、彭祖、麻姑,這五位壽星是民間非常熟悉親切的壽星。漢族民間為男性長者做壽時,是供祀拄長拐杖、留白胡須肉頭老兒模樣的壽星;若是為女性做壽,則供祀麻姑圖。自古以來,人們就追求長生不老的夢想。李耕的畫太接地氣了,受到百姓的喜愛,也在情理之中。 眼前的李耕故居修葺一新,我們不難發現這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名人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李耕故居占地約五畝,房屋四十五間,坐北朝南,四面圍墻,共三進,前后二進各有一方天井,主體建筑以中堂為中心,左右連著多間廂房,是一座有上百年歷史的大宅第。故居的西側新建一座李耕畫室,今后將擔負著培養國畫人才,傳承、研究和弘揚李耕國畫藝術的重任。故居的門外是一片百來畝的田疇,四季種花,已成為美術寫生基地,一個有情懷、有文化、有夢想的地方初露嬌容。 懷著敬畏的心情,漫步在李耕故里,我深情地遠望峰巒聳峙、氣勢磅礴的大山,近觀木蘭溪與中岳溪匯合處的美麗水岸,西鄉平原的文化底蘊讓人心動神馳。明朝名人鄭紀(1440-1516)也是此地人,小時候在九座寺旁的私塾念書,1460年中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被譽為明朝經濟命臣。六百年前,他錦衣還鄉,為故鄉修建了一座文廟,如今廟宇依然保存完好,老人孩子朝夕來此膜拜共仰大成,接受儒學的熏陶。 環顧朝天文廟,乃明代建筑風格,古樸典雅,華美如詩,安之若素。大殿三墻掛滿古代名儒的畫像;殿上還有兩根鏤空透雕石柱,活靈活現地表現龍鳳飛騰嬉戲的情態,你瞧那片片的龍鱗,威風凜凜,習習生風。大殿正中矗立一尊高達2.3米的孔子銅雕塑像,兩側分立六尊高1.8米的歷代儒家大師雕像,為孟子、曾參、顏回、子思、有若、朱熹。我置身殿堂上,諦聽著頌讀國學經典的聲音,耳邊仿佛漂浮著靈動的音符,抑揚頓挫、蕩氣回腸,入情入境、聲情并茂,令人肅然起敬。景仰與虔誠,這是我跨入這座文廟時的心情;古樸與莊重,這是我微揚著頭凝望著夫子神像時的感悟。這座建筑物就是一方圣地,哺育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士人。 “鳳承麟山揚夏道,儀正萬善播斯文”。距朝天文廟不遠處,有一座鳳儀書院,也是中岳三教祠,供奉的是佛陀、老子與孔子的像。駐足觀看這座兼有教育與宗教功能的書院,東墻壁畫為《孔子講學》,西墻壁畫為《老子講經》,你看到佛教、道教、儒教三個教派在這里融合的場景,激起中國思想文化史的一池春水,在我的心海里無限蕩漾。 錦擁群峰秀,溪流雨水環。距鳳儀書院不遠處,是一座始建大宋年間的錦繡宮。宮墻皆是經典壁畫,一股濃濃的宗教文化的味道。宮殿西側是文昌閣,供奉著文昌帝君,大氣不凡,很有風骨。據傳說,文昌帝君乃是上天掌管凡間士人文運功名祿位之星宿,亦稱文曲星。正如閣門楹聯所云:“萬世宗儒垂典冊,千古文章光門牛?!蔽蚁耄@也許就是中岳歷代才俊輩出、鄉賢代疊的緣故吧! 時至今日,中岳古韻新生,村民傳承經典,鑄造藝雕名鎮,全村1430戶,擁有百來個藝雕工房、大師工作室。他們聚首海峽藝雕旅游城,運用這個古典建筑群設計風格的宏偉平臺,挖掘本村所蘊藏的獨特人文景觀和名人的文化資源,在深層的文化自覺中實現不忘本來,在共通的文明對話中吸收外來,在不竭的文化創新中面向未來,把祖傳的藝雕工藝做得風生水起,吹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號角,描繪一幅美麗鄉村的現代圖景。 徜徉在李耕故里,我看到了農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在這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再是回憶。在這里,世代傳承的藝雕產業有了新希望。在這里,農民有吸引力的職業、更豐厚的收入、更體面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