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有責任;工農商學兵,人人都有崗位。把握角色定位,分清“本”與“末”,擺正“責”與“好”,乃修身、處事、立業的關鍵法則。今天,對于領導干部而言,理應勤修為政之德,常思民生疾苦,若一味沉溺于愛好,則可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心為物役,最終導致本末倒置、“角色失范”,貽誤發展時機。 蘇軾在《寶繪堂記》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备呱搅魉?,長河落日,小橋人家,蒼茫天地不乏可愛之處;琴棋書畫,筆墨紙硯,詩酒花茶,大千世界原有應憐之物。“寓意于物”,可以寄托情感、發掘旨趣、收獲安寧,這是好事??梢坏傲粢庥谖铩?,便容易沉湎其中,乃至玩物喪志、精神懈怠。倘若如此,哪里還有什么樂趣可言呢? 在現實中,因“留意于物”以致“人為物累,心為形役”者,其實并不鮮見。有的在職干部對釣魚養花興味盎然,說起書法繪畫頭頭是道,甚至成天忙著入協會、逛展覽、參加比賽,把愛好當工作,把主業當副業;有的人沉迷于游戲、彩票,分不清主次關系,模糊了公私界限,以致挪用公款購買游戲點卡、彩票;有的人對打高爾夫球、收藏紫砂壺等所謂“雅好”癡迷上癮,為此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耽誤本職工作,還縱“好”成貪、因“嗜”生賄……古人云,“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本末倒置、不務正業、耽于玩樂,于己易致碌碌無為、喪德敗身,于公或將消解公信、誤國害政,不可不慎之防之。 “責守明則謀政專,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門?!标愐阍獛浛釔墼娫~,他的詩揮灑自如,別具一格。有人曾建議他出詩集,卻被他婉拒。除了謙遜,主要是他覺得“現在真是大時代……每一件事都可以寫他幾百行詩”,但“可惜無時間寫”。他以詩人的敏銳捕捉到時代噴薄而出的藝術靈感,但作為人民公仆,他理性地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火熱的事業之中??梢姡爻跣摹⒈M職守責,才能做到行不失格、好而有度。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睂①p梅品竹、吟風弄月的精神寄托匯入身兼天下、心系民生的價值追求,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推崇的理想境界。賡續務實擔當的價值基因,注重修剪個人欲望的枝丫,在“寓意于物”之時力避“留意于物”,如此方能更加專注地干事創業,從容應對改革發展所面臨的風險挑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9日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