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牌坊是一種建筑物,用于旌表紀念鄉里的名人或善人或名城等,往往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在仙游,東門石坊眾所周知,是省級文保單位。在郊外鎮沙溪村也有兩座石坊,其中“樂善好施”坊還成為村里的教育基地。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郊尾鎮沙溪村看到,樂善好施坊和孝節坊分別位于村落中部及尾端。其中樂善好施坊位于沙溪小學門口(如圖)。 從“樂善好施”坊上,可以看出,石坊修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坐北朝南,仿木閣樓式的四柱三間三樓。旁邊兩柱距離為1.5米,中間兩柱距離為3.4米,通高8米。檐下立方柱,柱上浮雕花卉、禽鳥等圖案。中層橫嵌著圣旨牌,橫刻楷書“樂善好施”。村里老人楊奇告訴記者,這座“樂善好施”坊曾經是村里的教育基地,孩子上學第一天,都會給孩子們講講“樂善好施”的意義,讓他們從中得到教育和樹立正確的人生標桿,希望下一代明白,捐資助學的樂善好施的行為,可受世代敬仰。 孝節坊所處的位置相對隱蔽。穿過一大片樹林,腳下的青石路長滿了青苔,石坊下還是一片草叢,增添了不少神秘感和時代感。據了解,這座孝節坊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為旌表楊高標妻蘇氏而建。坊中層橫嵌著圣旨牌,額枋上雕飾人物花卉,橫刻楷書“孝節”。 “現存的石坊數量寥寥無幾,沙溪村就保存了兩座,這讓村民們十分自豪。保存完好的石坊留給后代的不僅是精湛的建筑工藝,還留存了許多精神啟發。”楊奇告訴記者,我們絕不允許他人破壞石坊,除了有關部門需及時有效地保護文保外,普通民眾的默默守護也是保護古文物的一股強大力量。據介紹,常常還有慕名而來的游客來此拍照,挖掘石坊的歷史和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