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謂道路自信,就是堅信我們的發展道路既符合時代特征又適合中國國情的一種精神狀態和信念支撐。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堅定道路自信至關重要。 凝聚新時代的社會共識需要堅定道路自信。社會共識是人們對社會事物及其關系大體或相近的看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社會共識,就像一盤散沙。有了社會共識,才會步調一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思想文化日趨多元化多樣化,這更加需要在多元多樣中尋找和整合“最大公約數”。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由發展道路、理論體系和社會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和最直接體現,集中代表著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的利益和愿望,在現階段具有最大的廣泛性和包容性。凝聚新時代的社會共識,迫切需要堅定道路自信,堅持走好自己的路,努力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回應新時代的風險挑戰需要堅定道路自信。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各國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國內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觀和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粉墨登場。它們在舉什么樣的旗幟、走什么樣的道路、堅持什么樣的主義等問題上制造了諸多混亂。長期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不為各種錯誤言論所忽悠,在各種風險挑戰面前沉著冷靜,其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所說:“最根本的原因是,經過長期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而言,道路自信實質上是一種堅定的發展自信,是適應大變革時代不可或缺的一種軟實力。近年來,國際國內的形勢日趨復雜,不確定因素在增多,我們要排除各種障礙,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始終經受住風險考驗,就必須保持和增強道路自信,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推進新時代的全面改革需要堅定道路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經過40年的改革發展,無論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還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我們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可見,道路自信源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也是我國改革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將改革進行到底,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如果沒有堅定的道路自信,那么一旦遇到挫折和困境,不是半途而廢、功虧一簣,就是處理不當而喪失有利于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完成新時代的使命任務需要堅定道路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如何成功完成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關鍵時期的使命任務?如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如何順利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這些都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和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堅定道路自信,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才能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邁進,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