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固有的概念里,笑和哭是一對反義詞,代表的情緒也不同。笑多是因為開心、快樂,而哭則多是因為憂傷、恐懼。但也有例外,譬如強顏歡笑和喜極而泣。 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面對同一件事情時,會有不同的反應,或喜或憂,或哭或笑。哪怕是看同一段文字、聽同一段訓示,內心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正如某首歌里所唱“有的人夢著夢著就斷了,有的人笑著笑著就哭了”,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例子。 唐代詩人賀知章寫過一首《回鄉偶書》,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當我們在啟蒙之初,第一次接觸這首詩時,盡管對詩句里蘊藏的情感似懂非懂,不過面對詩中蒙童的可掬憨態,仍忍不住莞爾。待到長大后,因為求學、就業種種原因,離開了家鄉,想回但不能時常回的時候,再讀這首詩時,先前的笑容盡皆變成了淚水。 在不同年齡階段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也常有這樣的轉變。譬如少時讀《阿Q正傳》,看到阿Q欺軟怕硬,每次被趙老太爺、趙秀才和假洋鬼子們譏笑、毆打的時候就使出“精神勝利法”自我催眠,同時看到可欺侮的對象如小尼姑、小D、吳媽,又張牙舞爪地想“逞威風”,我們覺得其行為可恨之外,也為他的滑稽和無賴深感可笑。但是后來讀了一些書,經歷了一些事,再讀《阿Q正傳》,發現阿Q身上的很多毛病其實我們同樣也有,只不過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罷了,諸如自欺欺人、欺軟怕硬,此時汗出如漿,惶惶然不知所以。 讀詩如此,看書如此,聽歌和看電影同是如此。一些好的喜劇片,常常埋伏著一個催淚彈,讓人笑著笑著就情不自禁地哭了,比如前年上映的《驢得水》。故事講述幾個懷揣夢想、一身正能量的老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創辦了一所三民小學,試圖通過教育來啟迪民智。盡管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這幾個人卻能自得其樂,對理想的堅持也從未動搖。唯一的“污點”就是他們把一頭挑水的黑驢謊報成英語老師吃空餉,而故事的轉折也由此而來——忽然有一天,教育部發來一封電報,稱第二天有特派員來學校視察工作,為了避免謊言被揭穿,他們找了目不識丁的銅匠扮演驢得水老師。當他們以一個謊言去填補另一個謊言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更多的謊言,到最后,每個人都丟掉了初心,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笑與哭,是看電影的人在前半場和后半場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表達。 “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許是因為不識,所以才會覺得好笑吧,而當我們化作了曲中的一個音符、一段旋律,洞穿了曲中真意,態度自然也就有了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