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群眾在基地打工種植金線蓮。 周明太 攝
位于仙游縣西苑鄉前縣村的方大種植有限公司林下金線蓮生態種植基地按照規范化、集群化、產業規模化生產,打造純天然金線蓮品牌完整產業鏈。 周明太 攝 7月伊始,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仙游縣西苑鄉前縣村,一個計劃總投資2.6億元、種植面積2030畝的林下金線蓮生態種植基地以人均日栽種50籠金線蓮的高效速度強勢推進,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200多畝種植。福建省方大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俊峰介紹說,預計2019年上半年就能完成全部種植計劃。屆時,每畝能采收1000公斤新鮮金線蓮,制成干品100公斤,每公斤售價1.2萬元左右,收益相當可觀。 ?這座基地只是仙游縣盤活山林資源的一個縮影。該縣山林資源豐富,是省重點林業縣,擁有200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70%以上。如何使林業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齊步,讓綠色成為農民致富的引擎?近年來,仙游縣充分激活林業生態的“綠色細胞”,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約14萬畝,已形成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四大類林下經濟模式,真正讓林子活起來,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去年,全縣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83億元。 ?仿生種植,山間遍植仙草 “首批種植的金線蓮預計10月底就可以采收。”7月27日,在金線蓮生態種植基地里,張俊峰指著樹林里一籠籠長勢喜人的金線蓮說。 “這里的金線蓮很‘幸福’,頭頂有樹蔭,腳下有沃土,呼吸著深山氧氣,喝著山泉水,還有專人看護。”張俊峰說,林下種植金線蓮時間較長,最長達10個月,籠內種植仿野生金線蓮,就地取用山林土壤,既保證了金線蓮生長所需的土壤厚度,又給足了通風、透氣、日照以及根系生長的空間,可以有效提高金線蓮的產量和品質。 ?在成立種植公司前,張俊峰和他的團隊主要從事工藝美術行業。跨界轉型,是因為敏銳地察覺到了金線蓮的發展前景。“當前金線蓮市場魚目混珠,缺乏純天然金線蓮品牌。我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因地制宜,以純天然林下種植金線蓮為核心,多元化發展,形成純天然金線蓮品牌的完整產業鏈,并主打藥用金線蓮提取物產品出口業務,提升林下種植的附加值。”張俊峰說。 ?在前往漳州市南靖縣等地學習金線蓮種植技術,并考察了仙游縣當地的金線蓮種植產業情況后,張俊峰決定將種植基地設在西苑鄉前縣村湄溪自然村的鐵尖山上。該公司以邊種植、邊采收、邊發展的發展思路,引進種植人才、技術專家和現場種植技術力量,持續推進基地建設,目標種植2030畝。與此同時,在仙游縣鯉南鎮玉田村,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金線蓮加工廠正在建設中。“我們希望,逐步打造一個全縣最大的天然金線蓮種植、加工、科研、推廣和體驗基地,不僅僅服務于企業自身發展,也帶動全縣金線蓮林下種植產業發展、壯大。” ?“利用本地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仿野生金線蓮、鐵皮石斛等中藥材種植,是仙游林下種植的主要模式。”仙游縣林業局林權辦主任林清貴介紹道,目前,仙游縣“林藥”種植面積已近6000畝,涉及農戶800多戶,發展品種有金線蓮、鐵皮石斛、青黛、七葉一枝花、半夏、何首烏、麥冬等。并涌現出一批種植公司、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以及示范基地等,推動林下種植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拓寬了興林富民新路徑,去年實現產值5000多萬元。 ?生態養殖,林下成功一半 ?7月28日,記者在仙游縣賴店鎮潘硎村見到應建明時,他正在育苗池邊觀察蝌蚪的長勢。“別看這些小家伙黑乎乎的,其貌不揚,長成成品蛙后可是搶手貨。”應建明走向另一個育苗池,里面是正在“變態”的蝌蚪。掀開池子里的一塊石板,剎那間,一群胖乎乎、黑黝黝的蝌蚪四處游散開來,水面頓時熱鬧起來,給這個寧靜的石斑蛙養殖基地平添了幾分生機。 ?應建明今年50歲,是南平人。早些年,他在仙游縣榜頭鎮從事紅木開料工種。近幾年紅木行情蕭條,應建明到浙江學習養蛙技術,并決定投資林下養殖石斑蛙。2015年,他買了50對蝌蚪,在距離仙游縣城較近的潘硎村承包山林建起了養蛙試驗基地。 ?“病變和水質,是決定蝌蚪和成品蛙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水質,水質好,養殖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林下養蛙的生態要求很高。”應建明說。 ?“昨天有顧客預訂了3斤,今天又有人訂了4斤。零售一斤可以賣到150~200元,光是今天一天,就有上千元的收入。”應建明介紹說,如今,他的養蛙試驗基地已經建成25個養殖蝌蚪的小池子和2個養殖成品蛙的大池子,共有成蛙、中蛙和蝌蚪各一萬多只,產值預計可達50萬元左右。 ?創業之初,應建明就給自己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如今,步入第四個年頭,收成的喜悅讓他開始滿懷信心地規劃下一個五年。“接下來,我還要再擴大養殖規模,預計下一個五年,養殖規模和產值均會翻番。”談起未來打算,應建明信心滿滿。 ?應建明將如今的豐收喜悅還歸功于縣、鎮、村各級的幫扶與指導。因此,他的理想并不是一枝獨秀,而是萬木成林:“我不單單想自己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也希望通過成立合作社和傳幫帶,帶動當地村民一起利用潘硎村的先天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林下養蛙產業,實現共同富裕。” ?應建明的田園式共同致富愿景,也是仙游縣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養殖、實現生態致富的基礎藍圖。“目前,全縣林下養殖已經形成‘林禽’‘林畜’‘林蛙’‘林蜂’等模式,占用林地8萬多畝,去年產值達到7500多萬元,成為林下經濟的重頭部分。”林清貴說。 ?村企共建,興林脫貧致富 “除了可以在基地打工賺工資外,我家沒掏一分錢就當上了社員,年底還能獲得分紅。”在社硎鄉白洋村的仙游縣豪友昌盛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里,該村貧困戶劉清林高興地說道。 ?過去,白洋村4000多畝的毛竹林,能利用、產生效益的極少。2015年8月,通過鄉政府、駐村干部的牽線搭橋,福建省利榮昌生物開發有限公司進山來了,與村民共同成立仙游縣豪友昌盛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開發種植金線蓮、鐵皮石斛等林下經濟。 “這是一個多贏的項目。”在種植基地里,合作社負責人鄭劍忠說,村集體的毛竹林出租,收入歸村集體;村民們可以入股成為社員,每年領取分紅收益。同時,2016年,合作社帶動村里的46戶貧困戶一起創業,年底即脫貧29戶。2017年,繼續把17戶精準扶貧困難戶納入社員管理,釆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讓貧困戶通過領取勞動報酬及固定分紅收益的方式,達到脫貧致富目標。目前,合作社已發展38戶社員,其中貧困戶17戶。 “在基地打工,100元一天工錢,一個月最多能做20天左右,一年光工資收入就能領到1.5萬元以上。”在家門口打工也能領到這么高的工資,劉清林感到滿足。與劉清林一起,全村共有30多個村民在這里打工,實現家門口就業。 ?提供就業崗位使貧困戶擁有脫貧的保障,種植收益則給貧困戶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目前,該基地已開發投產200多畝,每年輪種100~200畝,主要種植福建金線蓮、鐵皮石斛、七葉一枝花等珍稀中藥材。其中,福建金線蓮品種由省農科院生物資源研究所通過多年精心培育并認證,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廣受市場青睞和好評。2016年,合作社申請注冊“白洋”牌商標,并在2017年4月審批核準,取得《食品藥品安全生產許可證》。“打響了自己的品牌,就能贏得市場。”鄭劍忠說,如今,合作社通過實體店及農信福e購等網絡平臺進行銷售,平均每年產值可達600萬元以上,利潤為60萬元,平均可為毎戶社員增加純收入1.5萬元以上,并為貧困戶增加固定分紅收益50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