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10月,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將在莆田舉行,為迎接這一舉世矚目盛會,廣大市民參與各種活動,為佛教論壇添彩。其中,有一群人,從3月底開始,利用休息日,走訪我市各地大小寺院20多座,參觀寺院發展現狀,與僧人進行文化互動,挖掘莆田佛教歷史,采寫了一組專題散文,現辟專欄刊登,以饗讀者。 三月最后一個周六,我們抵達仙游縣西苑鄉九座寺。 西苑鄉是莆田母親河木蘭溪的發源地,也是莆田市最高峰石谷解(1803.3米)所在地,是福建省生態示范鄉和全國綠化造林百佳鄉鎮之一,素有“綠色金庫”之譽。車子停在一片平地上,古樸、蒼涼的九座寺現于眼前。我們站在雙塔前的遺址上,聽一男一女講解員解說。鄭慶金是一位退休老師,他說寺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至今一千一百多年,是一座千年名剎。現存建筑物有唐代的實心幢塔、放生池、石圍墻;宋代的無塵塔;清代的大雄寶殿、祖師殿、大悲殿等。葉花萍是鄉宣傳干事,她指著不遠處一座破敗的房屋說,那是天王殿,建后四年間,發生了三次火災,最后一次是2002年夏秋,天降大雨,霹靂雷火,燒毀了殿宇。小女孩見我們一片唏噓,又指著四口水池說,九座寺有兩口放生池,兩口蓮花池,原池里生長一種“碗蓮”,花瓣花白,花盤微黃,香氣淡雅,聽說是從古長安傳下來的蓮種。 我們在庭院、天井、游廊穿行,很多盆栽擺放在亭臺上,古樹立于墻角,苔花濕地開放。僧領我們參觀右側祖師殿,殿分上下兩廳,中間天井。我們進天井,只見在春日的暖陽下,奇花異卉,琳瑯滿目,爭奇斗艷:小葉榕、側柏、桂花、三角梅、櫻花、芙蓉和杜鵑。山茶花又高又大,有紅白多種顏色。花盞豐滿清麗。僧見我們喜歡,笑著說,宗教局的人來,還夸我呢,說一個人,養了這么多花! 九座寺原來僧侶眾多,今僅一僧矣! 僧姓林,法名釋真弘,仙游度尾人。十六歲在寺做工,為皈依居士;二十六歲披剃出家,剃度師乃廣化寺能曦和尚。僧今年五十六歲,從不離開九座寺。那日是農歷二月十五,真弘在大殿做法事:一僧念唱,六居士分列禮佛,梵唄鐘磬之聲,顯得頗為孤寂清冷。我們問法師一個人如何堅守古寺?法師說,我不能走,因為古寺不能關。只要我在一天,古寺一天香火不斷!法師生活儉樸,種田打糧,辟園種菜,自足有余。法師性情溫和,隨機化度,周圍信眾,都把九座寺當作佛教圣地之所在,菩薩顯靈之殿堂。寺雖一僧,平時進出人士,男女老少,絡繹不絕,似乎都在等待古寺重興的機緣來臨。 大雄寶殿后是觀音殿,右側是祖師殿。 祖師殿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距今約三百年,上廳主殿有一尊開山祖師智廣大師的貼金身像,手持剎杖,頭戴皇賜冠帽,顯得莊嚴威武。梁上掛著兩塊匾額:一塊“法流湛寂”,一塊“鶴舞喬松”。立柱對聯,粉墻壁畫。真弘領眾人環繞上下廳各處參觀,他說下廳原有三塊立碑,刻開山祖師建寺業績。今只存一石碑,乃清宣統三年(1911)監察御史江春霖所撰的《仙游九座寺山田記》。我們掏出手機拍石碑,用手撫摸著斑駁的字跡,想從歷史的深處觸摸到某種打動人心的細節,但是,我們的目光很難透過歲月的塵埃看到九座寺當年的輝煌。我們只能站在天井里,看遺落于斯的碑座、石槽、石具和石膽,觀賞幽靜肅穆的盆景,再看飛檐上湛藍的天空,爾后離開這個殿宇。 寺院門前一片田地,牛群悠然地走著。可是,牛腳踩踏的地底下,埋藏著九座寺的殿堂、樓閣、山門等寺基,當年連體建筑的九座院堂,如今只見斷斷續續的石墻。散落周圍山地的古塔原有十二座,今僅存六座,除無塵塔外,還有海會塔、無奄禪師塔、第十八代玉堂和尚塔和兩個喇嘛塔等。 九座寺在中國佛教禪宗、南少林傳說中到底影響如何? 據南宋黃巖孫《仙谿志》,明黃仲昭《八閩通志》、何喬遠《閩書》,九座寺所在地鳳山村民林振寧收藏的清乾隆抄本《開科禪師語錄》,2005周偉良在東山發現的嘉慶十五年(1810)抄本《正源》,1993年羅炤、潘一經在東山縣東明寺發現的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抄本《香花僧寶典》等書記載,開山祖師智廣,乃唐代臨濟宗一代大師。姓陳,仙游度尾留坡人。生于唐元和二年(806),18歲辭親,投福州祝枝山出家。31歲如愿禪師為他落發,旋往嵩山少林受持戒法。他在嵩山十五年,禪武雙修,多次往返于閩豫兩省,并游學湖北鄂州、河南鄭州等地,參禪學道,先后參訪了鹽官禪師和無等禪師。他與鹽官還有一段問道對話,鹽官贊言:“佛法省要,盡在汝矣”。46歲時,智廣居仙游九仙山。后徒弟眾多,又移居高望山。59歲時,已達人生頂峰的智廣祖師,在仙游西北部到處尋找,終于在這片山水之中,找到這塊群峰環繞的吉祥之地,來種植佛法正種。 種子播下,郁郁蔥蔥。四方信眾,駢集如云。 據記載,咸通十年(869),智廣祖師63歲,即建寺后四年許,他奉詔進長安參加法門寺迎佛骨大典,受邀演講《法華經》《上先》二部經,轟動京都。懿宗皇帝當即賜封九座寺為“九座山太平禪院”,欽命他為該寺方丈。后獲皇家封號及牌匾賜褒多次,謚“正覺禪師”。他生于九世紀初,成名于九世紀中葉,與“龜山二菩薩”無了、慧忠師徒、囊山寺方丈妙應禪師等同時代,都為莆仙名僧! 寺院選址在迥然峭拔的鳳頂山下。工程耗時多年,籌備募捐興建異常困難,然祖師神通頻現,奇跡接連發生,至今還留下“四庫”(錢米酒蟹)神跡傳說。寺建成后,吸引了四方僧眾。農禪合一,禪武雙修,持戒精嚴,道法隆盛,寺僧多時達五百余眾。作為莆地十方叢林之一,過往僧人不計其數。劉克莊《重建九座太平院》碑文寫道:“九座寺歲入不能六百斛,而待飯僧行常二千余指,四面皆重崗疊嶺,而數州之物利無脛自至。” 九座寺所在地唐時屬泉州,后陸續在閩南多地建有下院,僧侶傳承很廣,東山苦菜寺、古來寺,漳州東山寺、菜溪寺都認九座寺為祖庭。多年以前,有人將九座寺與南少林遺址、天地會遺蹤聯系起來,著文論述,從而引發了一場熱議。 那天中午,一行人參觀寺院古塔畢,沿小路爬鳳山頂。路上說到九座寺復興,已經著手征地,擬用于九座寺開發建設。 “西苑”原名叫“獅遠”,莆仙話兩詞同音,是清朝仙游一個秀才把“獅遠”改成“西苑”的。我們心中呼喚著這個消逝的地名,禪宗“棒喝”“獅子吼”,禪門高僧大德,歷來如窟中獅子。從前有一只獅子,它在山中作威。 如今,獅子雖然遠去,古寺香火不斷,群山依舊蒼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