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筆者一早從莆田驅車,隨同從仙游出發的飛山詩社以及攝影家協會的朋友們一起趕回老家仙游山采風。一路上,漫山遍野的竹子、松柏像一片綠色的海洋。放下車窗玻璃,山風似也頗懂待客之道,一陣陣襲來,讓人倍覺清新和舒爽。 近年來,仙游山和木蘭溪源頭的信息,在各種新聞媒體和網絡上多有宣傳和介紹,詩人、攝影家們在來仙游山之前對仙游山和木蘭溪源頭也多少聽聞過一些。隨著對仙游山了解的深入,他們驚喜地發現,仙游山到處充滿了世外桃源般的田園氣息。在官尾、坑西和仁山等村莊里,菜園里的各種瓜果掛滿了枝頭,儼然一幅豐收景象,稻田里的莊稼正長得歡,一片片綠油油的茁壯模樣,預示著豐收在望。 仙游山的各個自然村大部分獨處一隅,很少相連成片。雖然青壯年的人們大多數都外出謀生,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家,但勤勞的老人們仍然辛勤勞作,把房前屋后的田園和周邊環境打理得井井有條,錯落有致,置身其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一種新田園文明的濃厚氛圍。而在各個自然村的連接地帶,離村莊較遠的一些逐漸荒廢的田地已經變成放養牛群的絕好牧場。我們隨處可見村民們散養的牛群與一行行的白鷺和平共處于山谷、溪澗旁的田園牧場上。 盛夏的仙游山,天空特別晴朗,云也潔白得一塵不染。站在木蘭溪源頭的“抱芋上書”的景觀臺上,藍天白云的超美背景每每都能吸引愛臭美的紅男綠女在此拍照留念。 木蘭溪源頭的第一滴泉水,是在黃坑頭南面一座栽滿松柏的山坡的巖層底下涌出的。源頭的出水量不大,約與普通礦泉水瓶倒水的出水量相當,這里常年不斷水。從山澗幽谷松軟的土層里涌出的泉水清澈而且甘甜,來此溯源的游客無不想親口嘗嘗這木蘭溪源頭的第一滴泉水的味道。 仙游山的歷史故事頗多,其中尤以鄭紀的故事居多,如鄭紀抱芋上書的故事就廣為流傳,還有與仙游山著名景點鄭紀祖祠、龍過轎、壩頭溪、思鄉橋、無尾寨、見賢橋、尼姑池等有關的故事,也總能撩撥得各路到仙游山溯源的文人墨客們,前往各景點一探究竟。 在鄭紀祖祠、在壩頭溪、在思鄉橋、在見賢橋,攝影家們拍下了許多不同視角的照片,飛山詩社的詩友們也不甘落后紛紛拿起照相機和手機,每一張照片的背后也許都蘊含了眾友們對古人的緬懷,這從詩友們后來陸續發布的詩作里可以得到印證。 在仙游山,雖然大大小小的山不少,但真正能俯視整個仙游山的也只有天馬寨、烏石獅、仁山寨、銀花山、狀元格等幾座高山。要想看清楚整個仙游山,仙西村半林自然村的烏石獅的獅頭頂上是最佳選擇,因為烏石獅的半山腰有個著名的仙獅祖殿,小車可以直達到此,從仙獅祖殿登上獅頭頂只要近20分鐘。在獅頭頂上有塊神奇的青石蛙,關于青石蛙顯靈的傳說也被當地的村民傳得活靈活現。 我們到達烏石獅祖殿大約是下午三點多,上午還晴空萬里的天不知何時變了樣,居然在我們向獅頭頂進發的途中下起了陣雨,淋濕了山路,淋濕了衣服,但并不能阻止我們登山的步伐。登上獅頭頂,整個仙游山盡收眼底,各個村落和其相連的村道組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而雨后彩虹也恰到好處地及時出現在仙游山版圖的中部,自上園頂橫跨到坑西,從獅頭頂望去非常驚艷非常完美。 從烏石獅祖殿離開已是下午五點了,熱情的仙游山鄉親,繼續帶領意猶未盡的朋友們向仙山村的坑西自然村和仙東村的仁山自然村進發。在坑西,朋友們用鏡頭拍下了莊嚴神圣的教堂以及生長數百年的古老水杉;在仁山,大家詳細了解了厚德宮的歷史、見賢橋的傳說、仁山石碑的來歷…… 短短一天時間,大家以較快的速度輾轉仙游山的部分主要景點,領略了仙游山的大美風光,尤其了解了仙游山的木蘭溪源頭的特殊地理位置、與鄭紀相關的諸多古跡、各個村莊長勢喜人的農作物以及遍布各個山谷的絕美牧場。 仙游山的一切都是原生態的,那么和諧、自然、優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