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黛基地覆蓋稻草。 攪拌打藍。 過濾雜質。 峰鄉是遠近聞名的“青黛之鄉”,種植青黛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種植用于染料,民國時發現其藥用價值后大規模種植,其傳承千年的泡制技法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眼下正是青黛制作時節,記者一行前往探訪。 “青黛的俗名叫做馬蘭草,在古代作為衣物染料、女子畫眉之用。”在書峰鄉四黃村,種植大戶黃鏡平向記者介紹,馬蘭草制作出的成品作為藥材稱之為“青黛”,是板蘭根的主要原料,藥用價值極高;若作為染料,則稱為“藍靛”。書峰鄉氣候溫潤、雨水豐富,非常適合種植馬蘭草,當地生產制作青黛技藝也一直傳承了下來。 ?據了解,四黃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馬蘭草,少則二三畝,多則幾十畝,全村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然而,青黛制作是傳統的純手工制作,工序多、花費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目前堅守這一門手藝大多是村里老年人。 ?凌晨四點多,四黃村還籠罩在灰藍的曉色中,田邊就有村民忙碌起來,收割馬蘭草。在種植戶黃玉平的田地邊,數個特制的池子一字排開。收割上來的馬蘭草,要放入這些池子中浸泡,每池可浸300斤馬蘭草,讓綠色物質融入水中。 ?浸泡三天三夜后,撈出接近腐爛的枝葉,加入熟石灰。“熟石灰入池這個過程就像鹵水點豆腐,用量多少很講究,一般是100斤馬蘭草配8斤熟石灰。”黃玉平告訴記者。 ?這時候,就進入最重要的工序——打藍。只見黃玉平拿著木棍,在池子中不停地攪拌,池水的顏色由綠至褐再逐漸變藍,池面上漸漸浮出了淡藍色的泡沫。這泡沫也叫藍花,是馬蘭草浸泡液與熟石灰最先反應的物質,含藍色成分最高,為青黛中的上品,只要撈出曬曬,就能成為粉末狀青黛,無需過濾。 ?撈完藍花,還要接著打制、攪拌近半小時,之后便是一個多小時的沉淀和過濾,在最后的黑藍色物質撈出,放入麻袋內,壓上大石繼續排出水分。由于青黛成品是膏狀,運輸十分不便,農戶還要將其用手捏成條狀,暴曬干透,方便客商前來收購。 ?全程制作的過程都在循環往復,所以在幾個相連的池子能同時看到各個工序。“一個池子300多斤馬蘭草,最終制成25斤青黛成品。”黃玉平說,馬蘭草一年可收割兩次,每畝地每年采收1.4萬斤、成品1000斤。 ?記者從書峰鄉政府了解到,為了傳承保護這項傳統技藝,做大青黛產業,該鄉正在建設四黃村民俗體驗區,挖掘民俗文化延伸鄉村旅游產品鏈。同時建設占地500畝的四黃青黛種植研發基地,集種植、加工、印染等技藝為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