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文廟 參觀 仙游文廟是我省四大文廟之一,始建于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歷經60多次修建,是先人祭拜孔子、傳承文明、教書育人的場所,是百萬仙游人的文化“祖屋”。廟內存有的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對蟠龍石雕石柱,氣勢不凡,極具藝術價值,凝聚著仙游人民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 仙游文廟以其保存相對完整的建筑特色和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在2013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珊芏嗳丝赡苓€不知道,作為一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仙游縣文廟還被省文化廳公布為涉臺文物古跡,尤其是由仙游籍臺胞鄭元水贈送、如今掛在廟里的“至圣至仁”牌匾格外引人深思。由此,這個成為千年古邑仙游喚醒歷史記憶,延續傳統文化的最亮麗涉臺文物單位,如今以更加磅礴鮮明的氣勢凸現出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穿透力,在海峽兩岸民眾中具有超大的文化影響力。一直以來,返鄉回仙游的臺灣同胞、海外僑胞,或舉家或組團前往文廟,參拜孔子、緬懷先賢、感悟人生,每年約有3000多人,無不對文廟的古建之光贊嘆不已,并紛紛慷慨解囊,真情支持文廟的修繕工作。 歷經千年風雨,薈萃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精華的文廟至新世紀初岌岌可危,殘破不堪。正是看中其獨特的文化旅游元素所在,縣里在2007年最近一次組織大修繕,籌資1000萬元,以期將之真正打造成聯系臺胞和海外僑胞的重要紐帶和橋梁。 保護、修建千年文廟,還旨在倡導興文重教、博文約禮、誠信友善的社會良好風氣。事實上,作為前廟后學的崇文重教之地,文廟的確對仙游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起到過不小作用,是仙游純民風、興教育、出人才的發祥地。史料記載,曾在這里讀書的不少年輕人都通過科舉考試獲得了功名。自唐后期到清朝末年的1 000多年間,書院授學綿延不絕,創造了輝煌的科舉文化,全縣共孕育出5位狀元、8位宰相、11位尚書、28位侍郎、近700位進士,誕生了蔡襄、鄭紀等一大批為民請命、廉潔奉公的官吏。秉承著“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優良傳統,上世紀60年代仙游縣曾連續三年獲全省“高考紅旗縣”。 為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建設“文教強縣”的積極性,去年8月底,縣里斥資30多萬元,依托古代仙游最大的教育場所“縣學”、見證古代仙游文教高度發達的文廟,建成古色古香的勤廉館,由“仙游古代教育”“仙游古代廉吏”兩大主題展廳組成,全方位展現了當地歷史上引以自豪的教育成就、文化脈絡和古代勤廉典型。采用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以圖片資料、實物、視頻播放和場景模型等形式,教育廣大黨員干部潔身自好、勤政廉潔,重振仙游教育雄風。 顯然,重修后的仙游文廟,由于依舊注入儒家之魂,成為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一些重大傳統節日展覽和文體活動等大都在此舉行,培風脈、紀地靈、壯文風、正風俗,堪稱千年古邑的“城市之魂”,既可提高群眾的人文素質,促進文明建設,還成為海外華僑華人和臺港澳同胞尋根謁祖、思鄉愛國的感情寄托,又成為仙游文化的城市坐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