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拌 過濾 天高云遠,秋日里的晚風拂過,低頭又一次遇見馬蘭草。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很少年輕人識得,甚至都沒有聽說過。事實上,馬蘭廣泛種植于我縣書峰鄉四黃村,從它身上提煉加工制成的干燥粉末或者團塊,是聞名全省的“四大建字號”名優地道藥材之一,質量居全國同類產品之冠,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被稱為“建青黛”。 我縣建青黛的生產歷史悠久,最早記載見于宋朝開寶25年,即1257年《仙溪志》的物產部,傳統提煉技法有800多年的歷史,而且使用的設備簡單,實用簡便,傳承至今。 青黛能做什么?在古代,除了藥用價值之外,還能作為衣物染料,也可以用來畫眉。如今,青黛是板蘭根的主要原料,藥用價值極高。 雖然四黃村境內,至今仍種植著約千畝馬蘭,但年輕勞力外出打拼,遇到采收提煉的時節,只有技藝嫻熟的老手藝人在忙碌。 特別澆筑的水泥池子一字排開,放入收割上來的馬蘭草,浸泡三天三夜后,撈出腐爛的枝葉,加入熟石灰。之后進入最重要的工序——打藍,用木棍在池子中不停地攪拌,直至池水的顏色由綠至褐再逐漸變藍。池面上淡藍色的泡沫就叫藍花,是馬蘭草浸泡液與熟石灰最先反應的物質,含藍色成分最高,為青黛中的上品。曬干之后上品的那抹藍色,如錦緞般純粹,閃爍著高貴迷人的光澤,見過就不會忘記。 撈完藍花,還要接著打制、攪拌近半小時,之后便是一個多小時的沉淀和過濾。將沉淀下來的黑藍色物質撈出,放入麻袋內,壓上大石排干水分,膏狀的青黛面世,再將其暴曬干透即可。 150公斤的馬蘭草,只能制成約17公斤的青黛成品。像所有的農業勞作一樣,這是一項繁復的體力活,要付出無數的汗水辛勞。但誰能說它,不值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