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江,本名林兆恩,莆田人,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慈善家、抗倭民族英雄、三教合一學說集大成者。 莆仙戲《林龍江》中的林龍江落第歸來,頗感失意,林龍江在卓晚春的點化下,終有所悟。當時雖承平日久,然世風日下,達者多享于安樂,市井之輩自私狹隘,官商多唯利是圖,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整個社會局面混亂不堪。無人反思禮樂崩壞,會致使社會混亂而橫禍加身之想。正是如此,由奸商帶倭寇乘虛而入,大肆燒殺搶掠,僅嘉靖37年至42年間,倭寇就侵犯莆仙達9次,殺死百姓不計其數(shù),林龍江前后5次用賣田的銀兩共收埋多達數(shù)萬具尸首。 “道雖式微猶可為”在仙游劇作家鄭懷興筆下,林龍江從追求功名的落第秀才,經(jīng)卓晚春點化后終大徹大悟,成為佛心道為,合儒家仁義度世的一代宗師。對愚蒙無知的世人始終不肯放棄,受官兵鞭笞反思自身德淺,見乞丐獻銀深感道義猶存。吾道雖窮,本真尚在。因之“吾道難行行不倦,以身作則竭微忱”,倍覺立說拯救人性回歸的重要性。在禮樂崩壞、人性拘于名利、明哲保身的黑暗社會環(huán)境中,未向野尋道,而是毅然入世推行道義。 莆仙戲《林龍江》主人公形象自頭至尾處處體現(xiàn)了道家“上善若水”的哲學光點。道家哲學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它極大地影響著作為“人學”的“文學”。體現(xiàn)出道家哲學的善之謙、樸之美、理智遵行自然法則的思想。故《林龍江》劇作能使人耳目一新。劇作家把道學人文情懷的精神融入劇中人物加以詮釋描寫,下筆看似輕描淡寫,卻閃爍著道家哲學的光芒。“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書生落第正是柳暗花明之時。第三場采荔枝的場面一片繁榮景象,與歌舞升平的背后蘊含巨大殺機形成巧妙的對比。這也是劇作家借鑒圣人之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世俗的眼睛多難以看到浮華之外的一面。上陽子身具法力,并沒有違背天意施法拯救罹難的百姓,只緣此劫數(shù)難逃也。因深知真正能拯救他們的終是他們自己,救的是沉淪迷失的人性,只有通過教化使人性回歸正道才是上策。 《林龍江》劇作以及演出并沒有運用多少高大尚的浮華外表,因為再豪華的外表終究抵不上真情的人物刻畫豐富,看戲,亦作聽戲,看的聽的就是濃濃的地方戲的所有特色,所以鄭懷興先生引用更多的反而是本地風情的若干特征。由于莆仙戲植根于民間,它與地方語言、本地俚歌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流傳著莆仙傳統(tǒng)的人文氣息,積淀成莆仙自己特色的流派。劇作家創(chuàng)作的同時,劇中大量運用生動的莆仙方言俚語與地方民俗【如:獻策(被老兵解讀為“獻烏賊”),抗倭(被老兵解讀為“炕鴨”)白話燉鴨子】,類此插科打諢妙趣橫生,令人捧腹,卻又令人心情沉重。另外“白額門聯(lián)”、做大歲莆田初四、仙游初五等等。能諳悉的運用這些充滿本土特色的民俗,俱緣于劇作家對故土的熱愛與濃濃的赤子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