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竹籮筐是仙游家家戶戶生產(chǎn)的標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竹籮筐的用途越來越少,這門手藝也逐漸沒落。近日,記者在游洋鎮(zhèn)興山村美林自然村看到,這里仍有許多老人從事這個行業(yè)(如圖)。 70歲的林文積便是編竹筐的一把好手。從一棵竹子,變成一個個精致的竹籮筐,所需的步驟不多,卻是個精細活。把竹子劈成兩指寬左右的竹條,再將這些竹條一橫一堅地編織起來。編織好的竹筐需要用筋條來支撐定型,而這些筋條在需要彎折的地方削去內(nèi)壁,再彎折成90度,用火烤熱。冷卻后就能定型。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 林文積告訴記者,游洋地處山區(qū),到處都是竹林,這里的人靠山吃山,很早就掌握了竹編生活生產(chǎn)用具的技藝。有些自然村村民擅長編竹籃、有些擅長編竹笸籮,而美林自然村的村民更擅長編竹籮筐。 “很麻利、很勤快的人一天才能編一擔,我們上了年紀的人,編一擔要一天多,一擔也就一百五六拾元,不過隔段時間就會有人上山收購,倒是不愁銷售。”林文積告訴記者,由于編織竹籮筐效益低,年輕人早已經(jīng)沒人愿意做了,只有留守在家的老人,守著老手藝掙點生活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