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在縣城鯉中步行街鬧市區,有一處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距今已有481年的歷史的名勝古跡。那就是鄭紀尚書祠,曾經是歷史名臣鄭紀的府邸,是我縣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大祠堂建筑之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愛國主義和廉政教育基地。 鄭紀(1438~1513),字廷綱,號東園,文賢里上鄭(今度尾鎮埔尾村)人。明天順四年(1460)進土,歷任翰林庶吉土、國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一生歷經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鄭紀為官清正,憲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遠奸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不被采納,憤而辭官,歸隱故里達20余年。他在家鄉興學勸耕、植樹修橋,辦了不少好事,百姓至今傳頌。孝宗朝鄭紀復出,并有許多興利除弊的舉措,一些正確的主張得到皇帝的采納。 從最繁華的西門兜東拐,再走進一條僻巷,就瞧見古色古香、被白色圍墻圈起的尚書祠,門前紅柱子上鐫刻一聯“施仁政太平十疏經國輔世,歷三朝一品尚書亮節高照”。斑駁的石墻、石鼓、石碑,在落日的余暉下更顯歲月滄桑,卻淹沒在周邊現代濃郁的商業氣息之中,令人不禁心生感嘆。 據了解,繁華地帶上的鄭紀尚書祠等老城現有的文物古跡,不但沒有用于房地產開發,我縣還擠出資金,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修葺,扮靚了千年古邑的現代新城,讓它們始終以其悠久的歷史、優美的藝術,成為許多居民觀光休閑的首選勝地。 鄭紀尚書祠依街坐南朝北,現存院落二進,庭院深深的韻味,保存著明代古建筑的風貌。祠宇為土木結構,歷經清代重修、近三十多年修整,中軸上由祠門、天井、正寢(后堂)、報恩堂及東西廊廡、花臺等組成,總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走進祠門,一個天井小巧玲瓏,四角栽種有一些花草,而天井東墻開了個側門,門頂石額中間鑲嵌著由明代外地文狀元、曾任嘉靖帝內閣首輔(即宰相)的費宏楷書題寫的“大司徒”三大字。 再通過中門,下廳、正堂、后廳等赫然入目,祠中有兩方石碑,還有掛著的“一品尚書”“尚書鄭紀府第”“三朝元老”等歷代名人的題匾,及從祠的建筑規模、氣魄、鄭紀坐像,足見民間對愛國愛鄉、廉潔奉公的鄭紀的崇敬。 “根據族譜記載,尚書祠原是鄭紀致仕后遷居城內拱橋頭時建造的府第,鄭紀的后人及其族親為了紀念愛國愛鄉的他辟為尚書祠。”鄭紀第十八代后裔鄭歐萍講解說,也許它與散落在仙游各地的家族老祠堂并無不同,但它如今成為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員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讓這幢古建身份、地位發生了新的變化。 圖①:鄭紀塑像。 圖②:鄭紀尚書祠正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