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溪張鎮段如今堤堅景美,兩岸高樓林立,人民安居樂業。 連日來,莆田市又迎來一批記者。他們從天津遠道而來,專題聚焦莆田的“母親河”,采訪拍攝莆田木蘭溪治理經驗。 今年9月20日起,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相繼報道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治理木蘭溪的生動實踐。木蘭溪的“蝶變”,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生動范本。 誰能想到,這條引發全國關注的河流,曾經水患頻發,給莆田人民留下道道創傷。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十分關切,親自擘畫、親自推動木蘭溪治理工作。 勇立潮頭,治理水患,與時俱進,久久為功。歷屆市委市政府牢記習總書記囑托,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持續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綜合治理。曾經洪水肆虐的木蘭溪,如今安瀾清波、風光旖旎、澤被鄉里,成為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 莆田從“福建省內唯一一個洪水不設防的設區市”,躍升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新建堤防、修建水閘、堤基防滲、景觀綠化等一系列工程,不斷筑牢筑美 “防洪長城”,實現了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的“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目標。 水清、岸綠、景美、宜居,改革開放40年,木蘭溪展現出人水和諧新圖景。 ■攻克世界難題建防洪工程 木蘭溪下游南北洋平原,人口稠密,河網交織。由于地勢平坦低洼,上游的東鄉平原一下大雨,又恰逢天文大潮,下游就水流漫灘,民不聊生。 防洪,從筑堤起。早在1957年,國家水利部就開始規劃整體治理木蘭溪。然而,由于其軟基河床、彎多彎急、沖刷劇烈等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雖多次提出議題,但均未能開工。 木蘭溪防洪問題,牽動著習近平同志的心。他為此傾注心力,工程初始階段,曾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3次來到木蘭溪防洪工程現場,調研指導解難題。邀請國內水利權威專家研究“軟基筑堤”物理模型實驗,提出全國首例采用“軟體排”筑堤的技術,并在木蘭溪張鎮段試驗成功。1999年,他將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設的義務勞動現場安排在木蘭溪,并與我市干部群眾、駐軍官兵6000多人一道參加了義務勞動。 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由此拉開序幕。隨著一鍬鍬揮土和一根根落樁,莆田人民根治水患的愿望一步步走向現實。 時至今日,當年的奠基點已成為美麗的防洪景觀帶,一側是悠悠溪水,一側是鮮艷的花草。 一塊木蘭溪防洪工程開工奠基“紀念石”矗立花間。凝視著“紀念石”,市南北洋海堤管理處主任吳俊偉眼前又浮現當年習近平同志在此奠基、勞動的場景。 1996年,吳俊偉大學畢業,分配到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籌建處。1999年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成立后,他先后歷任拆遷科科員、辦公室主任、管理處副主任,直到調往市南北洋海堤管理處,是木蘭溪防洪建設的“見證人”。 “木蘭溪治理前是我省唯一流經省轄城市單獨入海未設防的河流,其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兩年一遇,遠遠低于50年一遇城市防洪標準?!眳强フf,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后10次關心調研木蘭溪的治理工作。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是習總書記親自擎畫,全過程推進的治水典范。 一點一滴推進。第一階段從1999年開始至2012年,實現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堤線閉合,防洪標準達50年一遇;第二階段從2012年開始,實施全線105公里堤防達標建設;第三階段從2015年開始,實施全流域生態治理。 一步一個腳印。從下游走向源頭、從重點河段走向全流域治理、從單一防洪走向生態綜合治理、從河流治理走向水生態文明建設。治水理念逐步轉變,河道面貌逐漸改變。 ■全線筑起防洪堤變害為利 華亭鎮萬坂村,古樸的萬坂橋橫跨木蘭溪。秋冬交替,站在橋上,寒意陣陣襲來。遠眺橋下,施工火熱進行。這是木蘭溪防洪工程華亭段,完工后兩岸新建堤防16.53公里,新建水(涵)閘11座,將為華亭鎮興沙、頂垞、西許、前黃、園頭等11個村筑起堅強的防洪堡壘。 距離不遠的園頭村,今年71歲的黃德芳對此十分高興。40多年前,他參與修筑防洪大壩,然而一場洪水沖毀了剛筑成的大壩,也淹沒了全村即將收成的農作物,把園頭村圍成孤島。時過境遷,園頭村已是美麗家園,還引來利農集團落戶。黃德芳感觸萬千,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洪水不再侵擾,村民安居樂業了。 華亭段工程是木蘭溪防洪工程當前在城區唯一在建項目,力爭在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年內,白塘段也將動工。 木蘭溪防洪工程,分為四期建設。一期工程從黃厝至港利河段;二期工程分兩段實施,分別為鄭坂段從坂頭彎至黃厝河段,霞林段從木蘭陂倒虹吸管到坂頭彎;三期工程跨荔城與涵江區劃;四期工程項目受益仙游縣、城廂區、涵江區,分城廂區華林段、華亭段和涵江區白塘段,仙游縣仙榜段、蓋尾段、仙度段建設。隨著一段段項目完工,木蘭溪已超過10年沒有發生重大洪澇災害。城市空間得到拓展,產業不斷集聚,經濟持續發展,創造了獨流入海全流域保護治理發展的“莆田模式”。 治理得以安居。過去依靠腌菜桶“逃大水”的城廂區肖厝村,如今是繁華的肖厝社區。荔園西路、勝利街、學園街、肖厝路貫通全境,城廂區第二實驗小學、商務辦公大樓、公寓,給居民提供了文化教育、服務管理、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玉湖畔,青少年宮、科技館和圖書館一字排開,成為新的文化地標。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的玉湖新城已成型,曾經的水患重災區成為一片新樂土。當下,木蘭溪沿岸的木蘭片區規劃建設正在推進,木蘭陂公園建設如火如荼…… 治水引來百業興。上游的仙游,“仙作”古典工藝家具傳統產業發展迅猛。下游的荔城,工藝美術和鞋服產業蒸蒸日上。城廂華林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涵江的莆田高新區勢頭正勁。全市工業園區面積從1999年以前的19.39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170平方公里,沿岸水患洼地蛻變為經濟發展高地。 20年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史,也是莆田城市的成長史、高質量發展史,美麗中國示范區的建設史。 ■從防洪走向生態綜合治理 治水興水,科學謀劃。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科學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 “裁彎取直”是科學治水的體現。1978年,改革開放春風吹拂。那一年,水利部批準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規劃建設方案?!安脧潯痹谠摲桨傅幕A上,選擇具有水流流態好、堤線短、堤防高度低等優點的中裁方案。 木蘭溪如盲腸般曲卷河道在防洪工程建設中裁彎取直,達到了防洪標準。而原有的木蘭溪河道張鎮段也得以保留,舊河道開挖成人工湖,作為北洋平原的重要蓄澇區,緩解莆田中心城區的排澇壓力。這是防洪排澇統籌兼顧,“改道不改水”的成功實踐。 站在木蘭溪張鎮段河堤,腳下是彩色透水休閑便道,堤路旁的一串紅、迎春花、牽?;ǖ葼幤娑菲G,與仿古屋頂水閘管理房構成一道景觀。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辦公室主任陳權介紹,這是木蘭溪左岸綠道,利用下游防洪工程已建的左岸堤防堤頂防汛道路作為綠道主園路,將瀝青砼防汛道路改造為彩色透水砼步道,充分利用堤頂有限場地,進行綠化美化。這里的木蘭溪防洪工程奠基點,是現代科學治水的參觀點,與前方木蘭陂古代科學治水參觀點遙相呼應,構成古今結合的木蘭溪完善水利工程系統,形成城市東、西側水利風景線。 在木蘭溪防洪工程華林段,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質檢科科員陳靜宇指著迎水坡面說,這是聯鎖塊護坡,自華林段開始啟用,在聯鎖塊內進行綠化,防止水土流失。而此前的工程護坡都是條石砌筑的。在他看來,過去是防洪工程,現在升級為防洪生態景觀工程。既可防洪又可觀賞,成為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在治理木蘭溪中,我市對全流域1732平方公里進行生態治理和保護修復,首次提出并全程貫徹了“防洪保安、生態治理、文化景觀”三位一體的綜合治河理念。木蘭溪防洪工程全線規劃了百里景觀生態廊道,建設了木蘭溪仙游段景觀工程、城區段十里綠道工程等,呈現出木蘭溪百里風光帶。 持續發力,常抓不懈。上游構筑保護、治理、修復、法規四道防線,下游連通河湖水系,保護生態濕地,建設生態綠心,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實現了“一泓清水惠民生”。 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長制”,改善木蘭溪流域環境。我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優先、系統治理的路子,從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角度,統籌推進,還木蘭溪“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把“母親河”建成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 從“談洪色變”的歷史創傷,到“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站在新起點,謀求高質量發展,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繼續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生態提升工程,逐步構建防洪安全、排澇通暢、防潮蓄淡、水系連通、河網生態、環境優美的系統工程,使“母親河”永葆生機、造福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