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案,一長尺、一刀片、一刷子,一盆自制的糨糊,走進縣城永盛齋古書畫修復中心,記者見到了黃步英在書畫裱褙生涯中最常用的家當,這些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 常言道“三分畫,七分裱”,裱褙是中國一項傳統行當,距今兩千多年歷史,經過裝裱的書畫才能流傳下來。裱褙技術不僅讓字畫從一張宣紙成為一幅藝術品,更可以讓歷經歲月風塵的古字畫“鳳凰涅槃”。 永盛齋字畫裱褙技藝已傳承上百年,今年68歲的黃步英,是這一項技藝的第四代傳人。他的先祖黃文鼎在清朝咸豐年間,輾轉全國各地游學,繼承了蘇派裱褙“清雅穩重”的風格,并為后輩所流傳。如今,黃步英的字畫裱褙技藝,已入列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介紹,傳統書畫裝裱修復大致分固色、托畫、裁畫心、鑲料、裱褙、壓花、裝天地桿等步驟。“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有耐心、認真,哪怕出一點紕漏,都會對畫有損傷。”黃步英如是說。多年來,黃步英裝裱所用的漿糊,都是他自己用上好的面粉清洗掉面筋,再加入礦物質熬制而成,沒有化學物質,可以更加持久保存書畫不被毀損。“裝裱的最大功能是保護字畫的紙張和顏色,延伸書畫的生命,其次是美化書畫,便于陳列”。 字畫裱褙行當的眾多技藝中,最難的莫過于對古字畫的揭裱修復了,只有技術精湛的大師,才能勝任這一工作。破損后的字畫經修復必須嚴絲合縫,連宣紙的厚薄、材質、顏色都必須完全一致,才能達到“揭裱如新,修舊如舊”。碰到紙質殘缺的古字畫,必須用特色材料進行拼補,而且還要經過多次染色,揭裱時更要防止畫心干裂錯位。 正是掌握著這一門技藝,黃步英搶救了諸多瀕臨毀壞的珍貴古字畫,讓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1983年,當時的莆田縣文化館收藏的名家畫作瀕臨破損,卻到處找不到古字畫修復師傅。后來,經人介紹,莆田縣文化館負責人專程驅車來到中峰村,找到黃慶英父子“出山”。 黃步英說,當時要修復畫作的大多有60余年歷史了,有張大千、張善子、吳沛夫等民國大家的傳世之作,這些畫因為年代久遠都出現殘缺、蟲蛀等問題。黃步英和父親在文化館里一呆就是兩個多月,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把這200余幅畫全部修復完成,讓它們重新煥發光芒。 從此,永盛齋打響了名氣,店址也從度尾農村搬到了縣城。此后,黃步英頻頻被福州美術館、廈門藝術院等地邀請,前往修復古書畫作品。特別是2000年,出手搶救50余幅李耕代表作一事,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那一年,仙游博物館保存的50余幅李耕畫作,將晉京參加展覽,但是畫卷殘破問題讓參展方頭疼不已。在黃步英的巧手下,這些畫作被修復一新,最終在中央美術館展出時反響巨大,其中二幅代表作品還分別被中央美術館、北京博物館收藏,從而奠定了李耕畫作在國內美術界的地位。 黃步英說,傳統的書畫裝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活,更要有書畫的鑒賞能力和文化積淀。隨著市場上出現了機制裝裱書畫,堅持這一老行當的人如今屈指可數。但是黃步英認為,傳統手工裱畫仍有其獨特的魅力。如今,他的兒子黃建平也繼承了這一衣缽,一家人想把這門老祖宗的手藝好好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