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有一種茶叫“九條茶”。它是一種屬于紅毛櫸科的喬木植物,是烏龍茶系列之一,應該類屬青茶。神奇的是,喝“九條茶”時,茶中要加鹽。 如陸羽《茶經》里說的:“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從無土的石縫中冒芽生長的“九條茶”,扎根于仙游賴店鎮林田村九條山巖里寺側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崖之上。 燒一壺熱水,備幾片“九條茶”,加點鹽巴。待水開后,注入裝茶葉的主杯中蓋一會兒。稍等開蓋,分小杯,有淡淡的茶香飄起。在縷縷茶香中,我們傾聽九條茶的來歷—— 宋代巖里寺祖師尚安有一天胃腸不適,在院外草坪上喝茶,幾片樹葉落入熱乎乎的大茶杯中。尚安沒有留意,舉杯喝茶,只覺茶味微酸適口,胃腸頓時舒服多了,他無意中發現九條茶的奇特功效。“九條茶”本無名,尚安祖師稱之為“酸葉”。后來村民得知此茶能能調腸胃,紛紛上寺討茶。因討茶的人多,寺里限量給每個村民九條茶,故稱為“九條茶”…… 茶葉品種眾多,但像仙游“九條茶”這樣從高山石縫中生長出來,需要加鹽喝才能體現其風味的,唯此一種。據《仙游縣志》記載,九條茶制作源于北宋,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飲茶思源。聽說陳氏家族第五代九條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陳元豹家后山坡上,至今還有幾棵樹齡250年以上的九條茶。心向往之,便驅車前往探觀。 蕭瑟的深秋,山上沒有浪漫的山花,也看不到成群的牛羊。不遠處的農屋,在這無邊的草原上,寂寥,沉靜。瞬間,我的心也跟無聊的秋風一樣,不知道該停留在哪里。 土墻褐瓦杉木梁,還有門前的地磚,都讓我們這些天天步水泥地住水泥屋的“城里人”覺得古老而新奇。屋頂上密密麻麻的褐黑色土瓦,猶如記載著人們過往塵事的日記,片片皆關情。周圍分散的農屋,讓自己的思緒變得很縹緲。眼前殘存的半載土墻,是歲月沉淀下來的記憶。它靜靜地在這無人問津的曠野上,默默地蹲守翹望。清風送涼,漫步在這寂靜的山村,我們看到大大小小的茶樹在陽光下舒展。熬過風霜雨雪的九條茶樹,樹干上爬滿青苔,枝繁葉茂,有的有兩個人高,只怕要爬梯子才能摘到。 當我們被帶到兩棵上百年的九條茶茶樹前時,主人笑著讓我們仔細瞧瞧!難道這是兩棵“連理樹”?得到肯定的我們,都拍手稱奇!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在九條茶茶樹上看到象征美好愛情的“連理枝”,成了這一天尋茶之旅的意外收獲,悠悠茶香中又多出了一絲溫情與浪漫。 站在“連理枝”前,務實的茶場主人也萌生一個“浪漫”的愿望:把村里現存的農屋統一整修一新,籌建一個原生態的農家莊,讓厭倦喧囂的大城市生活的人們,在這里品九條茶,體驗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 和煦的陽光下,躊躇滿志的茶場主的身影,長長地投射在生他養他的青青茶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