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濟汾陽新村特色民居格外亮眼。
社硎田利村美麗鄉村田園一角。 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從貧窮落后到生活富裕,從“臟亂差”到“綠富美”的鄉村振興之路,彈指一揮間,40年滄海桑田,40年砥礪奮進,改革開放以來,仙游縣奮斗在希望的田野,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經濟呈現生機勃發的嶄新局面。 近年來,仙游縣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現代高效農業、鄉村旅游產業,做到“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實在在地為農村想出路、改面貌,讓每個鄉村承載著走向富裕的夢想,繪就一幅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壯美畫卷,不斷提升村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產業興旺 讓農村“活”起來 12月20日,記者來到西苑鄉鳳山村,只見剛剛投用不久的仙水洋景區游船碼頭,整齊停靠一艘艘顏色各異的游船,興致勃勃的游客們為這個鄉村旅游度假區增添了活力。 春天油菜花開,夏季溪流潺潺,秋日瓜果遍野。每到周末、節假日,鳳山村都停放著來自各地的自駕車輛。村主任陳元江介紹,鳳山村地處西苑鄉,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近年來,該村利用村莊整治、舊村復墾等惠農政策,整合荒廢土地,開發旅游資源,逐步打造仙水洋、九仙溪水庫、仙人谷、石人頭、仙巖洞、鬼空里等景點,鄉村旅游效益初顯。 該村通過種植油菜花、生態林等,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帶動光伏發電、旅游產業發展,鳳山村也一改以前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單一經濟來源,從一個交通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一個旅游“網紅村”。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靠種地為生,到現在多元化的村集體財產增收模式,農村產業的發展巨變,離不開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系列舉措。 縣扶貧辦工作人員楊宇斌告訴記者,根據“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的產業發展思路,近年來,仙游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探索發展花卉培植、名貴苗木、茶葉、油茶、文旦柚、金線蓮種植、臺灣甜柿等特色產業,并將農業同旅游觀光結合,不斷推動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使綠色成為增效益促增收的有效資源。 眼下,仙游根據各鄉鎮情況,因地制宜,從西南到東北,形成了度尾文旦柚、龍華茶葉、金沙薏米、書峰枇杷、仙游鄭宅茶、臺灣甜柿、油茶等特色農產品格局,并創新建設鐘山鎮田園綜合體示范區,在北部山區打造多個生態農業觀光園,形成“現代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發出了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動員令,讓我們備受鼓舞。”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首位,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下一步,仙游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力破城鄉融合發展障礙,持續發展蔬菜、水果、林業、花卉等特色主導農業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產業全面融合,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仙游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生態宜居 讓農村美起來 一排排紅磚白墻的建筑、別具莆仙特色的民居,一條條整潔干凈的水泥路掩映在綠樹鮮花當中,遠處是綿延的青山和秀美的田園風光,冬日時節,記者來到社硎鄉白洋村,20多幢整齊排列的連體樓房,在藍天青山襯托下格外亮眼。 而40年前,這個占地54畝的新村還是一片荒涼的土地。回想起改革開放初期的生活,該村村民劉青林還歷歷在目。他告訴記者,從前村里沒有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態,大多數村民住的是草房,穿的是草鞋,睡的是大通鋪,周邊都是密密麻麻的雜草,生活困難,很多村民都是靠上山撿樹枝販賣柴火為生。 好在歷代村民勤勞能干、民風淳樸,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白洋村2013年被列入市級“幸福家園”建設試點,實現了從“地無三尺平”到整村搬遷,成為村民走向幸福的起點。隨行采訪的村黨支部書記劉玉豪介紹,白洋村緊抓機遇,把造福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實施整村搬遷,加快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從美化村莊入手,開展環境整治,綜合農用地整治、宅基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建成了污水處理設施、衛生所、文化服務站、休閑廣場、幼兒園、農村社會事務綜合服務大樓等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村莊和幸福家園。 如今的白洋村,不僅居住環境改善了,村里房前屋后,都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綠化景觀樹,村道上還設立了垃圾桶,村前的土地也規劃種植了油菜花,每年都吸引著一波波游客前來體驗感受生態宜居的田園生活。 眼下,漫步在仙游廣袤的大地上,西苑鄉鳳山村、鐘山鎮香山村、社硎田利村、大濟汾陽村、書峰鄉四黃村等一個個別具特色的新村猶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點綴著這片山水原野,構建出一幅生態田園秀麗壯美畫卷。 今年,仙游還將安排推進24個村莊整治項目,策劃實施整治舊房裸房,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生態保護管理水平等方面148個項目,將持續有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真正讓鄉村實現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美麗鄉愁。 ■因地制宜 讓農民富起來 12月20日,記者來到度尾鎮屏山村百香果采摘園內,沿著田間地頭的小路前行,兩旁都是郁郁蔥蔥果樹,時而可見正在勞作的村民。 正忙著除草的該村脫貧戶鄭常仙告訴記者,以前靠種田收入不多,靠天吃飯不長久,如今,他成為屏山村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每個月都有千把塊的收入,日子十分穩定。 村黨支部書記卓云程介紹,隨著仙游產業興旺發展,屏山村也強抓先機,探索出了“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致富路,即由屏山村黨支部牽頭,開墾了百畝荒地建立產業扶貧基地,成立屏山村果蔬專業合作社,根據貧困戶意愿將貧困戶的政策扶持資金、土地等生產資料折價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和生產經營,并通過聘請貧困戶就業,實現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雙贏”。今年9月4日,度尾鎮作為全市精準脫貧百日攻堅現場會調研點,產業扶貧做法得到市領導的肯定,之后,荔城、城廂等兄弟縣區來度尾鎮參觀學習。 度尾鎮屏山村是仙游依托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的生動寫照。如今,在全縣游洋鎮、鐘山鎮、菜溪鄉等各個鄉鎮,根據文旦柚、油茶、甜柿、花卉等產業,紛紛建立了“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精準扶貧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通過小額扶貧和產業資金入股成為社員。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產業扶貧基地121個,帶動貧困戶入股853戶、提供就業崗位1051人。 此外,為解決農村人口就業難問題,近年來,仙游還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勞動力的從業狀況、技能水平、培訓意愿及就業創業意愿臺帳,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基礎實、臺賬全”,加大政策宣傳、強化政策落實、加強技能培訓、促進貧困人口增加工資性收入,結合工作實際全縣共開發1095個公益性崗位指標,至目前在崗803人,貧困人口參加公益性崗位覆蓋率100%;落實生態護林員聘用貧困對象21人,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四十載春秋,鄉村建設越來越美,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截至目前,仙游現行扶貧標準下6174戶20456人貧困對象已全部實現脫貧,1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