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嶺古道是離縣城最近最長最有名的的一條古道,這條位于仙游城東北隅約20公里處的悠悠古道,從何嶺山麓盤山蜿蜒而上,嶺頂海拔600多米,全長5公里,現存石階4045級(如圖),直至上世紀50年代末仍是仙游北部山區興泰里先民進出縣城和外出經商的必經之路;遙想當年,堪稱挑貨人、生意人、讀書人走親訪友做生意、金榜題名乃至走上革命道路的“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出仕之路”。 悠悠何嶺古道,史料記載原來是條高峻陡峭的盤山土路,但作為古時附近山村和外界溝通的重要通道,日日行人如織,時有樂善好施的鄉賢出頭做功德主在古道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主持修道、筑亭、栽樹,以便行人登跋。據《仙溪志》載,先是里人陳符俊捐資鋪筑石階,明萬歷年間鐘山湖亭村張二田植護路林;清光緒十年歷經十載重修而成。古道“一彎一涼亭”,故有“何嶺十八亭”之說,現存最壯觀的當數為無數路人擋風遮雨、憩息閑聊的“半嶺亭”,昔日風光的它們如今默默訴說著先民的古道熱腸。1958年何嶺公路通車以后,上山下山再也無需肩挑背負了,這才行人日稀,繁榮逝去,成為仙游人記憶中流淌的滄桑之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千年古道留下頗多傳說,增添了無窮魅力和神秘色彩。但安居“中國夢文化之鄉”的仙游人最津津樂道的是關于何氏九仙的美麗傳說。相傳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的何幕僚,其九個兒子無意間聽到父親與劉安密謀反叛,多次規勸無果。九兄弟沒轍偷偷離家出走,南行來到仙游一座陡峭的山嶺下(因山頂一巨石形狀酷似老虎而得名“虎嶺”)。在父親派出的人馬追趕下,他們倒行上山,追兵看到盡是下山的足跡,便掉頭追去,這才平安脫險,虎嶺因此被稱作何嶺。后來九兄弟在距何嶺頂5公里遠的九鯉湖煉丹,乘九鯉羽化登仙,自此九鯉湖被認為是祈夢風俗的發源地。 神奇的何嶺地勢險要,曾經是仙游通往永泰、福州、尤溪等地的關隘,自古兵家必爭。1925年北伐軍入閩,北洋軍閥周蔭軒團聞風取道何嶺夜遁……1949年,中共閩中游擊隊集結興泰里,扼守何嶺關;同年8月,也從何嶺進軍解放仙游城,由此老城區最繁華的商業街命名為“八二五大街”。 行走在靜逸的何嶺古道更顯蒼茫和野趣,兩側植被隨海拔高度而變,每段路都是一道仙境般的美景。古道的入口位于榜頭鎮嶺下村普山祠前一座斑駁古石板橋,從嶺麓盤旋而上,清一色用石塊鋪就,滿山遍布楓樹、松樹和映山紅、菖蒲,讓人在尋著前人走過的印記里愉悅幽思不絕。徒步1個半小時一鼓作氣登頂站在山頂四望,青山逶迤,天高云淡,一覽無余的東鄉平原,坦蕩如砥,阡陌縱橫,田園錯落,而嶺頂何嶺雄關的關上石額“何嶺關”清晰可見,為清咸豐五年知縣張銓慶所書,周遭還有小古塔、土地廟、哨所等古建。 作為來往興泰里的唯一官道,蒼蒼莽莽、綠意蔥蘢的古道,煥發了樂山樂水的文人墨客美妙的藝術靈感和創作激情,也留下眾多古跡。南宋殿中侍御史、書法名家陳讜在嶺頂太師亭下的巨石上題刻了雄渾俊逸的“忠孝”“何嶺”。民國時期旅長吳威率軍過何嶺時在半山亭上方留下豪氣沖天的詩篇“劍氣破山裂,馬首來自東,高歌大風起,天與一關雄”。光緒十九年,仙游知縣嚴禁砍伐路樹的告示勒石于嶺中的古道旁,還有陳二十七娘、鄭德珍捐鋪石階等功德錄石刻,啟迪著行人積善成德。北宋名臣蔡襄題吟何嶺的詩“何嶺巍峨欲插天,回頭人與白云連,桃花不點尋常路,從此依稀度九仙”,更是令人情思意緒起伏奔涌。 絕美勝地的滄桑何嶺古道,自然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怪不得被坊間昵稱為“仙游醉美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