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梅興奮地聊著他全家今年上半年的收入——“我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收入1380元,每個月打零工還能收入2000多元。 今年種植150棵李子也賣了不少錢,此外還種了2畝多薏米,不出意外的話,這薏米也會給家里帶來6000元的收入呢,再加上政府的一些補助款、兩個孩子也有了工資,全家上半年收入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收入能有這么大的改善,真的是非常感謝政府的好政策,各級領導不僅從產業上扶持,生活上關心,也從精神上鼓舞我們,還給我們都配備了家庭醫生,對我們的健康進行了保障。”提起政府對自己的幫扶,劉啟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劉啟梅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一家曾住著村莊里最破舊的老屋,如今卻在三年內實現了“逆襲”。劉啟梅的經歷回答了一個問題,在家人生病、喪失勞動力、無知識、無資金的情況下,家庭是否有可能實現脫貧?
事實證明,在“扶貧、扶志、扶智”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與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組合拳的幫助下,劉啟梅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的路子上,有一條經典路線:政府有支持,致富靠自己。
正所謂扶貧先扶志,更多的是需要貧困戶自食其力增收致富,才能夠戰勝貧困奔小康。在龍華鎮金沙村,省級精準扶貧戶劉啟梅就是這樣一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感恩思進的“有志之人”,困難面前他不泄氣、不懈怠,在縣委書記鄭亞木的掛鉤幫扶下,已于2016年底脫掉貧困帽。他用堅強、勤勞為自己的家庭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正領著全家踏上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困境:深山農民帶病妻
1970年,劉啟梅出生于仙游縣龍華鎮金沙村的一個土房里。金沙村,自古以來被人稱為”黃沙”,村民聚落在下埔寨下西。這里是龍華溪流的發源地,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經濟不甚發達,是仙游的貧困村。
生于農家的劉啟梅在家中排行老大,他還有三個弟弟妹妹。為了幫襯家里,他讀完小學,便輟學了。
青山下,赤紅色土地上,十幾歲的劉啟梅開啟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對于這段時光,他回憶起來,沒有任何怨言:“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是這么過來的。”劉啟梅的皮膚曬成古銅色,言語不多,但骨子里有樂觀的性格。
因為家中經濟困難,拿不出豐厚的彩禮,二十八歲時,劉啟梅不得不娶了同鎮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
婚后半年,妻子的精神疾病發作了,完全無法干活。劉啟梅默默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他到泉州晉江開了一家小飯館,一邊既當廚師、又當服務員,一邊照顧患病的妻子。小店利潤微薄,每天,劉啟梅凌晨三點多起床,炸油條、包包子、做早餐。他想一日做足三餐,多賺些錢。但因為生意不好,飯館只開了一年,便無以為繼了。
劉啟梅只能帶著妻子回到家鄉,回到那個他出生的老屋中。他的兩個女兒,相繼在這個老屋里出生、長大。鄉親們蓋起了新房,劉啟梅的房子卻越來越破舊,無錢修繕。
對于當時的劉啟梅一家來說,房子已無暇顧及。僅僅是吃飯、看病,就是一件讓人緊張的事情。平時,一家人只能吃些劉啟梅在田里種的青菜,偶爾才能吃肉。劉啟梅妻子的精神疾病愈發嚴重,有時需要住院,若不住院,一個月也要600多元醫藥費。
全家四口人,全靠劉啟梅一人。
深度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體經濟薄弱。當時的貧困村金沙村,沒有太多就業崗位。劉啟梅無工作可做,但他手里的活計從沒停下來過。劉啟梅每天起早貪黑,既當爸,又當媽,夏天種水稻、秋天種薏米,不敢有絲毫放松,但十八年下來,家里沒有任何積蓄,反倒是欠了數萬元債務。
生活壓得這個漢子喘不過氣。
“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很焦慮。我努力養家,不是一個偷懶的人,但是生活就是沒有起色。”劉啟梅說。
改變:凝心聚力斬窮根
改變發生在2015年。
2015年12月,劉啟梅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精準扶貧優惠政策。
這對于劉啟梅一家來說,無異于困境里的一道曙光。
2016年春天,在鎮、村干部的鼓勵下,劉啟梅申請了5萬元貧困戶小額貸款,租了土地,買了150棵李子樹苗,種下了李子,也種下了新生活的希望。
劉啟梅從不怕吃苦。他還參加了“雨露計劃”的學習活動,學習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劉啟梅精心打理李樹樹苗,除草、打藥、施肥。冬天,李花開放,劉啟梅常常一個人來到這片李子林,看著漫山遍野的白色李花,心中百感交集。雖然人生已經過了四十多個念頭,但從沒有像這次一樣,期盼一個春天。2017年春夏之交,劉啟梅的李子樹結了500多公斤果子,土地忠實地回饋著他的勞動。在劉啟梅的精心養護下,2018年,他的李子樹結了5000多公斤果子,買出了1萬多元。
“以前,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只有一身力氣,想脫貧,真的很難。種李子,邁出了第一步,也給了我很大信心。”劉啟梅說。
各方幫扶,催化了劉啟梅致富的內生動力。除了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1380元收入外,劉啟梅還積極打工。每月,劉啟梅有20天多時間做建筑小工,每天有80元收入。
“手里有活兒,心里不慌。”劉啟梅說。他有一個生病的妻子,但他默默扛起家庭里外的活,從不埋怨。凌晨五點,劉啟梅便起床了。他要去隔壁的永春縣打工。車程需要一個小時,深冬的仙游,黎明姍姍來遲。在一片黎明前的黑暗中,劉啟梅便騎著小電動,風塵仆仆地出發了。因為劉啟梅上工認真、負責,所以方圓十里只要有活兒,包工頭都會叫上他。
“扶貧先扶志。劉啟梅踏實、肯干、有志氣,有精氣神,這樣的家庭有希望。”仙游縣委書記鄭亞木說道。
鄭亞木也見證了劉啟梅一家這幾年的變化。
2016年8月,鄭亞木掛鉤貧困戶劉啟梅。鄭亞木第一次來到劉啟梅家時,他和家人仍蝸居在有五十多年歷史的老房中。老房用石、木、磚壘成,光線昏暗,逼仄潮濕。
2016年下半年,劉啟梅在多方幫助下,申請了造福工程易地搬遷補助款,加上自己的資金投入,蓋起了一幢約90平方米、2層半的新房,并于2018年1月進行了裝修。“搬進新房以后,心里很歡喜。多年的心愿終于完成了。”劉啟梅說道。
劉啟梅的新房采光充足,屋內彩電、電冰箱、自動洗衣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奶白色的瓷磚搭配樟木家具,顯得大氣亮堂。近日,掛鉤幫扶企業仙游紅木魯藝古典家具公司還免費為他修建了紅木雕花扶梯。走出劉啟梅家,可以門楣上雕刻著“彭城傳芳”四個大字。據說,彭城劉氏是漢高祖劉邦的后代。劉啟梅是劉邦后裔,古時遷居至福建,近代由永春縣古洋搬遷至金沙村。一路遷徙,劉啟梅沿襲著先祖劉邦“勤勞吃苦、實干興邦”的基因。
劉啟梅門口的牡丹墻面上,印著“家和萬事興”的字樣。“勤勞、和氣”是劉啟梅的家訓。如今,劉啟梅的兩個女兒都已參加工作。大女兒從事廣告行業,二女兒從事服裝業。“去年過年,兩個孩子還拿了1萬元回來孝敬我們。”劉啟梅笑得合不攏嘴。
“從前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不過現在好了,兩個孩子都能工作賺錢,妻子的疾病也有所好轉,精神頭兒一天比一天好。我會更加努力,讓眼前的日子越來越好。”劉啟梅笑著說,眼里充滿對未來的信心。
12月25日傍晚,天色漸漸暗下來了,只見門前的劉啟梅正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劉大哥你出去干活兒回來啦?”“是啊,今天永春那邊有活兒干,就過去打打零工了,所以比較晚到家,讓你們久等了,不好意思啊。”憨厚樸實的劉啟梅抓抓腦袋,滿臉歉疚地說道。
回到家,劉啟梅又匆匆趕到薏米地里,給薏米施肥。圓鼓鼓包著綠皮的薏米正在吸收著土地的養分。他彎著腰在田地里干活,直到夕陽西下。
開展精準扶貧行動以來,劉啟梅春種李子、水稻,秋種薏米,閑暇打工,不曾停歇。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劉啟梅篤信:“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
在新時代砥礪前行的步伐中,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正在續寫新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未來正闊步向我們走來……我們充分相信,自力更生、勤勞致富、感恩思進的精準扶貧戶在各級真情關懷、真切幫扶下,一定能夠拔掉窮根、斷掉窮思,乘著十九大的東風,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