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斜巖秀冠閩中,有“峰險、石奇、洞幽、霧幻”四絕之稱,以峰頂觀日出、賞佛光、品茶仰圣跡而聞名,南宋理學名家林光朝譽之為“小武夷”。 景區位于仙游縣鐘山鎮境內,南距九鯉湖約8公里,乃石所山主峰,海拔1006.5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景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境內遍布紫紅色的石崖、石峰、石球,是一座花崗巖構成的山峰。因峰頂常有云霧繚繞,形成云岫,故又稱“云居山”。 抬頭仰望,整個麥斜巖山體猶如一只橫臥的巨獅,中段呈北南走向,巨崖如壁,宛如獅背高隆;南端呈東西走向,略現高昂,猶如吼獅昂首撲爪;北端呈東北走向,似猛獅蹬腳伸爪。當地群眾稱麥斜巖的山勢為“獅穴”,既為雄獅,故能“滅邪”,所以又稱“滅邪巖”。 在距今約9000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的造山運動,逐漸形成麥斜巖的氣勢磅礴、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景區內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如“大象飲水”、“神龜保口”、“悟空石”、“鯉魚朝天”、“神鳥護芝”、“鐘石”、“蘑菇石”、“蓮花石”等,形象逼真,讓人嘆為觀止。同時也因此形成較大的巖洞,如:“梅花洞”、“仙人洞”、“蛇舌洞”、“玉泉洞”等,這些石洞或大或小或深或幽,皆都名副其實,別有洞天。 麥斜巖最為玄乎神乎的是絕頂云居峰處的佛光,它是日出與云霧的天作之合:日出的光芒努力地射穿云霧,形成巨大的光環。光環有內外二層和一條影子,外一層圓形輪廊清晰,五彩斑斕;內一層較為暗淡模糊;中間的太陽實心球體被拉長成長長的影子。整個形象酷似佛影,端坐俯視,令人望而敬畏,時間長時可延續1個鐘頭多。云霧層如同幕布,日光從背后射來,射影就映在屏幕上,一旦云霧升起,日光普照或是完全被云霧遮住,佛光就自然消失。云霧輕盈,浮彩翩翩,佛光隨著云霧的變化而變化,會使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奧妙深感驚訝和沉醉,處于虛無飄渺的忘我境界中。那一刻,將讓你體會到生命伊始,蓋世的凜凜風華,即把世俗的塵埃沙礫秒殺。 可以說,麥斜佛光不是隨意可以遇見的。它是麥斜巖景區的一道大自然的奇跡,需要在雨夜初晴的清晨前去窺探,空氣濕度越大,霧氣越濃,出現佛光的機會越多。許多攝影愛好者搭著帳篷,在山頂風餐露宿地守候,那一份虔誠,就是為了尋求這不可多得偶遇。若想要放眼地欣賞到麥斜佛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是一場意志力、耐力與生命感悟的考驗之旅,一條曲折的石徑引領著人們的腳步隨著山勢通天。舉足攀登,盤道崎嶇,山輝川媚,幾步一景,景景各異。在這樣的狹窄曲折的山道中行走,猶如穿行在生命或是時光的隧道當中。 麥斜巖歷史悠久,自元代起,便有許多名人、學士仰慕其名,前來登山游賞、吟詩作賦,留下了題詠168處,其中“樵谷山”和 “占星石”尤為珍貴。 沿著奇石夾峙、古木掩映的石徑接著攀登,途中峰回路轉,拔地而起的千仞石崖藏匿于云霧之中,偶露崢嶸,顯得危峭瑰麗。山高人為峰。視野開闊,環視四周,白云在腳下洶涌翻騰,令人回腸蕩氣而豪情萬丈。頂峰上,有一凌空矗立、形如鐘罄的巨石,相傳天氣倏變時,附近村莊可隱約聽見巨石發出哐哐作響的鐘聲,“鐘山”之名因此得來。鐘石附近的“占星石”,傳宋代史學家鄭樵寓山中撰寫《天文略》,于此觀察天象。 云海霧濤是峰頂的常客,有時云輕如棉,有時又重如水晶巨石。由于云霧變幻奇特,色彩豐富,方圓數百里山區也隨著變幻無窮。在云涌霧漫中,冒出了地平線的太陽,像個蒙著面紗的含羞少女。 從山巔俯瞰,山下林木田園,溪流農舍,如在畫中,令人心醉。麥斜之美,出于自然,氣象萬千。相對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佛光而言,麥斜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更得常人之心。須晴日,云開霧散,極目遠眺,綿延柔長,不見天際,據說能得見莆田“九十九溝”。 藏身于麥斜巖山腹之中的寺廟,始建于南宋。寺廟依山而建,得天獨厚,造型古典端莊,布局合理,簡約大方。1930年,閩中特委在這里組建工農紅軍一○八團,從此,革命紅旗飄揚在麥斜巖上。麥斜巖先后被共青團福建省委授于“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于“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仙游縣委、縣政府在麥斜巖建設紅軍一○八團革命紀念館,讓麥斜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不依傍,不附和,不諂媚,集柔軟和剛強于一身,是麥斜巖之美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