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山巍峨雄峻,氣勢磅礴,直插霄漢,似天馬行空,因此得名。 清晨,起伏的峰巒托著一輪紅日的緩緩升起,黃昏,映著霞光的雄姿蕩漾在悠悠的木蘭溪上。時光輪回中的天馬山,伴著炊煙、田園,與這一城繁華朝夕相對。 “天馬云梯”,一個引人入勝的名字,足以凸顯天馬山的奇觀。山陡而石階自然如梯架設。在鼎湖漈前的石壁上刻著“天梯”兩個金色大字,從這里開始最為險峻,古老的石階被腳印磨的锃亮,一層層記錄著風雨中的足跡,記錄天南地北的旅人的歡樂,在陽光下明媚、鏗鏘有力。從下往上看石階猶如直通到天上去,近與遠的對比,充滿挑戰性。如果在有云霧的天氣里登上云梯后的景象仿若飄渺的仙境。 云梯連接著全程石崖中的仄徑,路邊危石突兀,嘉樹繁茂,移步換景中如入一片幽深之境,有不知此處是何方的感覺。 在鼎湖漈上方,高大的油杉林中有一塊巨石突出如龍首,鐫有“龍首”兩字,比喻甚是形象。有一座“聚仙橋”,仙字,帶著幻象的命名或許是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在樹蔭下、山澗上,長滿蒼苔的石橋,總有讓人逗留的愜意。潭影空人心,水泛著山色之青,橋下飛泉成瀑,有驚雷破壑之勢。 每一個景區總有許多石刻,石刻也是各有傳奇和形象的比擬,在天馬寺前可見的石刻有“藥槽”二字,藥槽,略呈V形,如碾藥之槽而得名。在寺的西邊,有巖壁豎直平整,只見石壁上刻著“水云鄉”三天個字。這里因水流充沛,常年霧氣繚繞,流水飛珠濺玉、凌空曼舞,身臨其境,應會浮想聯翩。 崇山峻嶺定有奇巖秀水,天馬山有七漈瀑布分別是:鼎湖漈、丹寶漈、龍首漈、藥槽漈、云門漈、天津漈、松關漈,各具特色。其中天津漈最為壯觀,一道瀑布猶如白練,從山頂順勢而下,而后墜入深潭,卷起千堆銀浪,極為壯美。站在天津橋上觀瀑猶如在雨中的景象,煙霧繚繞,清爽宜人,在夏天雨季時更為壯觀。 天馬山可以游覽的最高的地方是觀景臺。在去觀景臺的路上危巖突兀,蒼松翠柏成林。抬頭仰望只見藍天白云仿佛觸手可及;山風呼嘯時,偶見雄鷹展翅高飛;前面是懸崖絕壁,如在懸空處,風中傳來颯颯的流水聲,深壑之中晴嵐飄忽,美不勝收。往右看但見天馬寺寺角高挑,紅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金輝閃閃,與青山雪瀑對比強烈,互相映襯,宛如錦上添花之彩。與寺廟相隔一條山澗的山坡上有一座亭子,在寺的兩側是和這個觀景臺遙相呼應的建筑物,都是覽勝的制高點,皆能收天馬山全境于眼底。 最美的是彎彎曲曲的木蘭溪從鯉城方向緩緩而來,兩岸高樓鱗次櫛比,山丘叢叢,瓦舍田野點綴其間。晴好的天氣常見野煙縷縷,在日暮之時,斜陽穿過半空,廣袤的大地上如一片耕織時代的世外桃源。這里也是一個攝影師理想的拍攝高地,寺、亭、飛流、天梯,一城煙火,四季風華皆可囊括。 山上的天馬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寺門鐫刻的清代楹聯“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馬非馬色相皆空”、寺中懸掛的清代“秘訣延年”匾及古香爐,被視為鎮寺三寶。保存有書寫在明代方磚上的“三教”教義、清代仙游縣令楊卓廉墨跡“秘訣延年”懸匾,至今保存完好。 天馬寺信奉觀音佛和九仙,聲名揚播海外,每逢觀音吉旦,信眾從五湖四海而來,盛況空前,也是景區的一種文化之旅。 山頭的風傳來寺廟里梵唄之聲,殿前寬闊的露臺、石桌、石獅印滿風雨的痕跡。 時光成就了天馬山五峰的風華,峰峰蒼翠欲滴,宛如翠屏,綿延十余里。天馬寺遠看就像一顆紅色的瑪瑙鑲嵌在大山的面門之上,有佛光普照山城之感,意境萬千。 天馬山,與日月相角,歡洽云霞而閱覽春秋,默默地守望著仙游的東鄉——榜頭鎮,見證一座城鎮的滄桑與興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