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作為莆田市母親河——木蘭溪的發源地和中上游地區,更有責任、有感情、有條件帶頭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并與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相結合,與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相結合,與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打好三大攻堅戰、補齊民生短板等相結合,與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相結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堅持“美麗仙游、生態先行”發展理念,保護好山林水田湖草,建設新時代美麗新仙游。 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要善于選擇、學會揚棄,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按照新發展理念和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要求,堅持綠色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決不能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歪路,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善于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發展和美麗雙贏。要根據縣域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等發展要素,按照縣域“三區四帶”發展布局,以不平衡發展破解發展不平衡:南部位于湄洲灣南北岸結合部,定位為重點開發區域,要以仙港大道為主軸,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食品加工、先進制造業、物流電商,做大做強東南部產業集聚區,打造仙港大道工業走廊示范帶、楓亭濱海新城產城融合示范帶。中部縣城中心區是全縣政治、教育、文化中心,定位為優化開發區域,要以“一溪兩岸”、木蘭大道為主軸,重點發展工藝美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拓展提升中心城區,打造木蘭大道鄉村振興示范帶。北部生態旅游經濟區位于山區,定位為限制開發區域,要以聯二線、縱三線環山區公路為主軸,重點發展旅游經濟、農林經濟、能源經濟,打造北部山區富美鄉村示范帶。 二、切實保護好木蘭溪源頭 我們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木蘭溪源頭,加強森林植被保護、小流域治理、礦山整治、退耕播綠、生態公益林管護和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嚴控水土流失,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全力保護好木蘭溪源頭和上游水系。木蘭溪源頭地區目前還保留著當地生長好、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天然森林,為野生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和繁衍場所。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366種(含亞、變種)、鳥類203種,野生魚類51種、兩棲類34種、爬行類73種、獸類61種,真菌137種,共有植被34個群系、54個群叢,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植物49種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野生動物物種13種。要加強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實行分區分級管理,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保護好水生態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林區,做到“飲水思源更護源”。依托木蘭溪源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深入開展“關愛木蘭溪 保護母親河”主題宣傳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牢固樹立保護木蘭溪水資源的觀念,傳播木蘭溪文化,進一步擴大宣傳覆蓋面,共同守護山青水綠天藍的美好家園。 三、全面推行落實“河長制”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強河道管理做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維護河道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我們要著眼長效管理,落實最嚴治水,圍繞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等四個核心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對全縣11條總長347公里的縣級以上河道實行“一河一策”,找準污染源,系統治理綜合發力。堅持上下游聯動、左右岸統籌、干支流同步、水岸協同,實行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進一步細化清障清淤等九大專項行動的目標任務、時間節點,實施全要素保障,嚴禁以各種名義侵占河道、阻洪圍堰、圍墾河道、亂墾亂栽、非法采砂、超標排放,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創新項目融資、建設模式,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廠PPP項目和8個污水治理工程包PPP、EPC項目建設;啟用河長制管理信息化平臺,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 四、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要讓水更清。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對木蘭溪流域、楓慈溪和仙水溪等小流域、12個省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城市內河、地下水及近岸海域水質等進行全面監測,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加快木蘭溪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到2020年,木蘭溪流域Ⅲ類水質達標率100%,全縣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供水保證率、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均達100%,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二要讓天更藍。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強對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和重點行業的粉塵、煙氣治理,加強城市抑塵、噪聲、餐廚油煙和機動車尾氣等污染防治與監管,開展涉揮發性有機物的“散亂污”企業整治,建立餐飲業、涉VOCs企業、工業涂裝等污染源清單,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工業廢氣治理、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移動源污染治理等四大領域專項整治,到2020年,城市優良空氣天數比例不低于98%。三要讓土更凈。堅決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等行動,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輪作休耕試點,強化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到2020年,全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達80%以上,新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保障率達100%。四要讓環境更優。強化生態空間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深入實施“四綠”工程,加強生態景觀帶和重點生態區建設,構筑生態安全綠色屏障。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森林撫育、封山育林、樹種結構調整為重點的森林經營,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和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試點工作。加強土地整理、舊村復墾和縣級土地開發,確保耕地占補平衡。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點線面”綜合整治、墓地生態建設整治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加強對九鯉湖、菜溪巖、仙水洋、麥斜巖等生態休閑景區的保護,提升大蜚山、天馬山等森林公園的生態功能。 五、落實“差異化”要素配套 產業導向上,實行最嚴格的產業準入,南部仙游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食品加工業,中部中心城區重點發展城市經濟和文化創意產業,北部生態旅游經濟區注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重點發展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清潔能源(抽蓄、風電)為主的特色產業;對山區鄉鎮招商引資項目實行“飛地工業”政策,鼓勵進入仙港工業園、楓亭工業園等產業發展帶。在財政投向上,南部仙港大道工業走廊示范帶、楓亭濱海新城產城融合示范帶重點投向工業園區及與工業發展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部中心城區重點投向城市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北部生態旅游經濟區重點投向農村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在生態補償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行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山區鄉鎮的污水治理、垃圾整治、生態林建設等項目。在績效考評上,將平原鄉鎮與山區鄉鎮分開考核,平原鄉鎮重點考核主要經濟指標,山區鄉鎮重點考核環境保護、發展社會事業、安定穩定等工作。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