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 蔡晨暉 攝 游燈 劉向紅 攝 昨晚,農歷正月十五,正值元宵佳節,在楓亭鎮蔡襄雕像廣場上,莆田市文化旅游月·楓亭游燈拉開華麗大幕,為期五天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亭元宵游燈也迎來了高潮,數萬群眾一同觀賞游燈。 為充分發揮莆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促進莆田文旅加快融合發展,進一步打響“媽祖圣地·美麗莆田”品牌,莆田市舉辦以“媽祖愛 元宵長”為主題的2019年元宵文化旅游月活動。從2月10日(正月初六)一直延續到3月8日(農歷二月初二),重點推薦七條元宵游線路,而楓亭元宵游燈位列其中。 據悉,楓亭元宵游燈始于宋代,至今已近千年,從農歷正月十三開始,十七結束,它匯集了篝火、社火、放燈、游神、古巫、儺舞等多種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糅合當地民間的燈藝、曲藝、舞蹈、歷史文化、十音八樂、戲劇和雜技等各類藝術,并以游動的方式進行體現,從而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示了“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也形成了莆田獨有的“元宵月”節俗。 當晚,現場氣氛熱烈,燈光璀璨,人山人海。開場文藝表演,合唱《我和我的祖國》,舞蹈《結楓為亭》,省級非遺民俗《皂隸舞》、《九蓮燈》《大鼓吹樂悠悠》等節目,呈現給觀眾一場淋漓盡致的視覺盛宴。 當晚七點四十多分,楓亭蘭友社區元宵游燈隊伍穿行千年古鎮楓亭街后,來到楓亭蔡襄雕像廣場前。開道方隊中,鑼鼓喧天的蘭友社區女子車鼓隊,大紅燈、手提燈、宮花燈,彰顯了民俗文化的源遠流長;五色旗、龍虎旗、列圣旗、列圣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彩燈方隊中有傳承三百多年的“蜈蚣驅邪燈”,是明朝左副都御史林蘭友指導鄉民,依照宮廷長廊掛燈所制作的特色彩燈;也有全國獨有的楓亭“花盆菜頭燈”,由民間藝人依照宮廷花盆綴燈的形式,以榕樹枝葉制作花盆,用白蘿卜雕刻成各式各樣的燈盞,裝上燈火,如同一朵朵盛開的蓮花;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燈藝,原以宮廷樹木掛燈的形狀,制成傘型燈具的“寶傘燈”,后以松樹為燈架,分為五層,可掛彩燈50-60多盞。 “百戲彩架燈”中的一個個結楓為亭故事、元朝蕭妃、南唐晉江王留從效,以及薛奕、蔡襄等等事跡和傳奇,展示著民間藝人的精心構思與獨特技藝。群眾文藝表演方隊帶來的雙龍飛舞鬧元宵等表演更讓元宵游燈錦上添花……出游隊伍浩浩蕩蕩,綿延1公里多,放眼望去,蔚為壯觀。 據悉,楓亭是仙游縣歷史文化發祥地之一,自宋代至清朝,楓亭登進士榜的127人,入閩開漳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南唐晉江王留從效、宋代南康郡王陳洪進、端明殿學士蔡襄、元代狀元林亨……等都從這里走上政壇,從而鑄就了“文獻名邦”的歷史輝煌,也催生了楓亭元宵游燈的民俗文化盛會。2008年6月7日,“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