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偏僻山區走出的貧困學子,依靠知識改變了命運,深知讀書的重要,愿以詩書傳家,沒想到年過花甲,還能以書獲殊榮。”日前,第三屆全國“書香之家”評選名單公布,我市3個家庭上榜。退休教師王炳祥獲此榮譽感慨萬千。 王炳祥出生在仙游縣石蒼鄉潭頭村,村莊貧困,家境貧寒。“3歲時,我母親去世,我一輩子都記得母親的遺言‘一定要好好讀書,做個有大學問的人。’”這是他奮進的動力。小時候,看著小伙伴讀書,王炳祥就借他們的書看,也學著寫字。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以大地為紙,樹枝當筆,寫字畫畫,大地就成為一本書。 家貧子讀書。9歲時,王炳祥上學,課本是他擁有的第一本書籍,他愛不釋手。一次雨天上學,邊走邊看,不想腳下一滑,左眼角磕在石頭上,血流如注,至今還留下傷疤。中學時,他的叔叔節省津貼費,買了一本《新華字典》寄給他。這是王炳祥第一本課外書,他如獲至寶!他徜徉在學校的圖書館里,常挑燈夜讀,村里誰家有書,他都前去借閱。長年累月,日積月累,王炳祥學識日漸豐厚。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高中畢業,恰逢村小學增設附中,王炳祥被推薦當上教師。“我總想,老師不讀書,怎么能教書?”他知道,要教好學生,離不開書籍的幫助。每個月,他都要到新華書店看書買書,充實自己。 知識改變命運,他以知識反哺育人。在王炳祥的努力下,當時潭頭附中成績在石蒼3個附中里名列第一。 1984年,王炳祥考進仙游師范。盡管學習和管理班級事務很忙碌,他仍要到圖書館看書、借書。夜晚,其他同學逛街,他就到閱覽室看報、看雜志,看到優美句子,就摘抄下來。久而久之,提高了寫作能力。 每次回家,他沒有給孩子買好吃的食物,買好看的衣服,總是背著沉甸甸的一大包書,像從戰場歸來得到的戰利品。他希望孩子有書讀有書看,也做個有學問的人。1989年,王炳祥來到石蒼中心小學任教,搬家時,盡是書。他熱愛傳統詩詞,經常投稿,作品常見報端,被推薦加入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還成為市作家協會會員。他以“修學”為筆名,鞭策自己研究學問。 “沒有一種裝飾品,可以像書一樣,讓房子散發書香,充滿品味。”多年來,他節衣縮食買書,廢寢忘食讀書,用汲取的文化知識育人。久而久之,家里成了圖書館。在王炳祥的影響下,全家學風濃厚。他的女兒中學時代,文學作品就在各大報刊發表。他的大兒子字寫得好,還會畫畫。小兒子在小學三年級時,會背古詩詞120首,成績名列前茅,作文等學科競賽也頻頻獲獎。王炳祥知道,這是家里的圖書館起了作用,孩子們讀書多,受益大。 2003年,仙游縣文化館、圖書館、縣新華書店,聯合發起調查仙游縣社會各界家庭藏書較多的家庭,王炳祥家庭成為5家“最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來自偏遠山區的家庭。2008年元宵節,王炳祥為懷念父親去世10周年,利用家庭電話和手機,面向社會,義務設立“修學文化熱線”,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孝道精神,呼喚市民重視讀書教育,報效祖國。他熱情為讀者解答讀書、文化、人生等方面的知識問題。十多年來,接聽過1000多個電話,為讀者普及知識,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養。參與主編出版、修改校核朋友著作出版共計20多部。2015年,李耕誕辰130周年時,王炳祥參與《李耕國畫研究》編輯。他還研究志書編寫,及時發現和搶救了已故著名詩人王文淡的作品和傳記。 如今,王炳祥已藏書1萬多冊,涵蓋教育、文學、歷史、醫學、書法等門類。“貧因書而富,富因書而貴。我也有萬卷藏書。”他說,獲評全國“書香之家”是榮譽,也是激勵。他將以書為傳家寶,代代傳承閱讀之風,以書育人,報效家鄉,奉獻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