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文章用歷史事實說明,改革開放是人民的選擇。改革開放符合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福祉。今天,我們必須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道路,尊重人民的意愿,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40年是不平凡的40年,是萬馬奔騰千帆競發的40年。4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國力極大增強,國家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極大提升。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個大國、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民族能夠以這樣的速度崛起。這是一個真正的世界奇跡,這個奇跡的創造者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中國人民。 我們之所以能夠創造這個奇跡,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尊重人民的選擇,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必須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一、改革開放是人民的選擇 一個如此深刻持久波瀾壯闊的偉大社會改革,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和熱情參與是不可想象的。事實上,中國的改革開放完全是人民的選擇,是人民的首創。 中國改革開放有兩個“領跑者”。一個是安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個是深圳特區建設。這兩項改革如果從“起因”上說,都同人民群眾有密切關系,都是人民的選擇。說得具體些就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們以實事求是精神和一切為了人民的赤子之心,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氣和創造精神給予充分肯定,最后下定決心采取大膽的改革舉措,由此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高速列車,于是一個由億萬人民參與的改革開放大潮迅速席卷全國! 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第一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人民群眾大膽實踐的產物,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當時,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戶農民曾經為這個“膽大包天”的決定簽下“生死狀”。這種義無反顧的決絕精神很令人敬佩,這就是群眾的偉大之處。他們沒有理論,也缺乏“論證”,有的只是沖破束縛的勇氣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決心,而這是最重要的。他們首創的這項改革如一場熱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社會能量,使十幾億人口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說明,億萬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 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談話時說:“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笨梢娭袊r村經濟改革的成功發動和旗開得勝,是黨中央尊重人民選擇的結果。 還有一個例子也很說明問題,這就是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市場經濟的大發展。那時,幾乎是一夜之間,個體戶,小攤販,遍地都是。為什么會這樣?從正面來說,這是開放市場、搞活經濟的改革之舉。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社會問題倒逼出來的,是黨中央為了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實際困難而作出的英明決策。 這里所說的“困難”就是2000萬知青返城的就業壓力。這么多人要求就業,國營企業根本容納不了。想自食其力,自謀出路,政策又不允許。而2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又必須解決,怎么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同志以為民解憂、勇于擔當的精神,做出了允許回城知青自食其力自謀職業的決策。既解決了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又打開了一道新閘門,掀起了中國城市改革的大潮,并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立。 這些改革在當時并不是沒有爭議。如果按照傳統思維,搞這么大的改革,一定要在理論上討論成熟再干。但是時間不等人,2000萬人要吃飯。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同志一錘定音。不做無謂的爭論,一心一意謀發展,解決實際問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斷。只要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就將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和開路先鋒是深圳特區。這個大家都承認。那么深圳特區是怎么來的呢? 這要從改革開放之初說起。當時寶安縣的一位農民曾經對采訪記者反復地說這樣一句話:“‘改革開放’這4個字,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是用血寫的?!?/p> 為什么說的這么悲壯?原來這里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從1962年起,寶安人就開始“逃港”。1979年1月至5月廣東省發生大規模的“逃港潮”。據官方估計人數高達11.9萬人,超過歷史上逃港最多的1962年全年的數字。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習仲勛主政廣東以后,多次到寶安農村和香港邊界視察,開展調查研究。在收容站看到那些被關押的偷渡農民時,他流淚了。而且說了一番很動情的話:“我們自己的生活條件差,問題解決不了,怎么能把他們叫偷渡犯呢?這些人是外流不是外逃,是人民內部矛盾,不能把他們當作敵人。不能只是抓人,要把我們內地建設好,讓他們跑來我們這邊才好?!?/p>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習仲勛鄭重提出:希望中央給點權力,讓廣東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先走一步,在毗鄰港澳邊界的深圳、珠海與汕頭市各劃出一塊地方,單獨進行管理,作為華僑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資場所,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組織生產,當初定名為“貿易合作區”。對此,鄧小平同志表示贊同,并說,還是叫“特區”好。 這就是“特區”的由來。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十幾萬人的“撲網”大逃港,特別是如果沒有習仲勛“為民請命”的擔當精神,那么特區的建立和中國的開放不知要延遲多少年。 當年鄧小平讓習仲勛“殺出一條血路”?,F在看,這條“血路”也是寶安人拼著性命“殺”出來的。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說是源于人民群眾追求新生活的勇氣和決心,這是人民的選擇,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黨的群眾路線與人民群眾偉大實踐的歷史性結合。 二、改革開放符合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 改革開放是人民的選擇。人民為什么作出這個選擇?因為它符合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 第一,改革開放解決了幾億人的吃飯問題?,F在,有些人能吃飽飯了就忘記了過去的日子,年輕人則根本不知道挨餓是什么滋味。所以他們對于改革開放偉大意義的認識就不如老一輩人深刻。 如果要問,中國什么問題最大?什么問題最難解決?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吃飯”問題。我們翻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經??梢钥吹健皻q大饑”的記載。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不知又有多少人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意味著餓殍滿野,“千里無雞鳴”。直到近現代,包括新中國成立以后,吃飯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到五六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社員排著隊去領“返銷糧”的情景,老一輩人仍然記憶猶新?!肮喜税肽昙Z”曾經被認為是勤儉持家的好傳統。 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家,吃飯都成問題。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嗎?中國歷代帝王,口稱“愛民如子”,可是誰也沒有能力讓他的“子民”吃飽飯。是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解決了中國的千古難題,使中國人告別了“面有菜色”的歷史。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偉大的歷史性變化,幾乎轉眼之間就來到了,人們連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的時間都沒有。在中國,執行了幾十年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突然宣布取消。糧食管夠吃,肉蛋隨便買。這樣的變化是許許多多中國人沒有想到的。他們不敢相信這輩子還能過上這樣的日子。 鄧小平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彼^“改善人民生活”,最低要求就是吃飽飯。小平同志把它提到“是死是活”的高度,可見這個問題在當時的嚴重性?,F在吃飽飯了,難道可以忘記這一切嗎?難道可以不承認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最大福祉嗎? 第二,改革開放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最大的自由?,F在的中國人只要帶一個身份證就可以走遍天下。農民閑時可以進城做工,忙時再回鄉務農。種地還有補貼。這樣的“自由度”在改革開放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任何人出門住店都要出示單位介紹信,否則只能蹲火車站。吃飯要糧票。沒有糧票,有錢也吃不上飯。農民進城打工更是不可能的事。第一,都是國營企業,連三尺柜臺賣白菜的,都是國營,沒有人用你;第二,你也不可能離開“生產隊”,否則領不到“口糧”,你吃什么?不帶糧票,在親戚家都很難住過3天。工人也是一樣,入了工廠,這輩子就是廠里的人了。想上北京?想上上海?門兒都沒有。 我們有些人對于這種變化視而不見,或熟視無睹。這可能應了一句格言,“自由,只有當你失去它的時候,才會感到它的可貴?!比绻F在恢復改革開放前的社會管理模式,沒有介紹信住不上店,沒帶糧票吃不上飯,農民不準離鄉,工人不準離崗,那時你才會知道自由有多么可貴,才會知道改革開放帶給人民的這份“紅利”有多么難得,多么值得珍惜。 第三,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改革開放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發揮了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因此使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使市場產品極大豐富,使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 據老一輩人講,改革開放前,商店的貨架上經常是空的。有時擺幾樣東西,但仔細一看,是“非賣品”?,F在你到超市看看,貨架上的商品琳瑯滿目,同樣一種商品竟有幾十個品牌,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再看看城市的樓群,一幢幢拔地而起,氣象萬千。當然,直接來看這是“資本”追逐利潤的結果,可是從深層次來看,這也是社會力量的總動員,是廣大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盡情發揮的結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將其成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那么這樣的社會就是缺乏生氣的,是沒有活力的,是注定要走向沒落的。 是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注入了活力,使中國經濟保持了40年的高速增長。它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現在幾乎人人都有手機,連賣雞蛋的老太太都微信收費。坐在家里有美團送餐,出門有網約專車。不管是千里萬里都可以視頻聊天。這樣深刻的變化,遠了不說,起碼20年前還是幻想。可是,靠著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我們做到了,而且將來會做得越來越好?,F在,智能機器人已經叩響大門;無人駕駛已經指日可待;共享汽車就要成為現實;4G手機很快要被5G淘汰。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沒有改革開放,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改革開放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有保障。 古話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道出了亂世中人民生活的凄慘和艱辛??纯唇裉斓囊晾?、敘利亞、阿富汗,再看看幾十年來中國人民安居樂業蒸蒸日上的生活,就應該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這個幸福是怎么得來的呢?是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力,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防力量,從而有力地保障了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F在,我們在天空實現“北斗導航”、國產航母投入使用等,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改革開放使國力極大增強,給人民生活帶來安全保障。 三、尊重人民的意愿,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更何況“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開放越往后“骨頭”越難啃,道路越難走。于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向何處去?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關于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做出了明確回答:“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原因就是,我們必須永遠忠于人民的意志,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這些重要論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為此,我們必須掃除一切障礙,克服一切錯誤思想和懷疑情緒,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我們必須認識到: 第一,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決不能走過去封閉僵化的老路。這條路不僅走不通,而且人民也不會答應。你再讓農民領“返銷糧”,讓他們過“瓜菜半年糧”的日子,他們能愿意嗎?再讓城里人每月吃半斤豬肉、二斤大米他們能接受嗎? 第二,我們決不能違背立黨宗旨,決不能違背人民意愿,決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中國人一百年前就嘗試過,最后以失敗告終。再說,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人民更不會答應。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旗幟是人民的主心骨,是人民的信仰,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結論就是,只有沿著當代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才符合人民的最大利益,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我們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那么這個“底”到底在何處呢?是說改革開放會有“終止”的一天嗎?當然不是。這里所謂“進行到底”就是不斷進行下去的意思,就是不停止的意思。就此而言,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正因為永遠在路上,所以它才有生命力,才有前途,才有光明的未來。 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的道路,就是中國人民的幸福路,就是國家的富強路,就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