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溪裁彎取直工程留下了舊河道,開發成如今的“玉湖”生態片區,與木蘭溪一衣帶水。許武攝
木蘭溪治理后,灌溉有了保障,張鎮村蔬菜種植上規模。何晉生攝 開欄語 流不盡的千年乳汁,講不完的醇厚母親河。 她,化水為乳,滋養著一座“古府新市”;她,以血為脈,成就了一座“文明新城”。 1999年10月,一場超強臺風讓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迎來了一個“世紀時刻”——莆田正式拉開治理木蘭溪“千年水患”的序幕。值此木蘭溪治水20年之際,《莆田觀察》自本期起推出“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系列報道,試從自然、人文、治理、發展等角度,窺探這條流動著的中國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樣本“最美”的模樣。 新年伊始,莆田市七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實施“六大體系、十八項工程”,包括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經濟、水文化等體系,以及防洪排澇、飲水安全、綜合治水、湖泊提升、文脈保護等工程。 “樹立新發展理念,謀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提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藍綠’比重。”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表示,堅持綠色發展的決心絕不動搖。 千年水鄉困囿一溪 悠悠溪水旁,拔地而起的現代住宅樓、簇新的綜合走廊景觀帶、白鷺棲息的生態溪岸……如今,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張鎮村人人都住進了溫柔“水鄉”。但在原張鎮村村支書何光亮的記憶中,這片“水鄉”并不溫柔,連年肆虐的水患讓這里的百姓人心惶惶、夜不能寐。 發端于戴云山脈的木蘭溪一路從仙游自西北向東流向三江口入海口,每逢夏季遇到臺風暴雨,上游河水暴漲,而河道彎曲、斷面狹窄的下游入海口受海水漲潮倒灌,兩股水流同時發難,低洼地區每年汛期必定被淹。 據資料顯示,木蘭溪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發生一次中洪水,小災年年有。最嚴重的一次洪災發生在1999年10月9日,第14號超強臺風引發了歷史罕見的洪災,洪水漫進房屋,土房連片倒塌。為了把水引到溪中,何光亮和村干部跳入沒到脖子的洪流中,奮力游20多米到被淹沒的堤壩處,用石頭砸出缺口引水出村。 這場讓何光亮“想起來都感到后怕”的世紀大水,造成木蘭溪沿岸房屋倒塌近6萬間,淹沒農田45萬畝,近3萬名群眾寄居他鄉,2萬名學生被迫停課,直接經濟損失達31億元。 災情牽動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的心。10月17日,習近平趕到莆田指導救災,走村入戶慰問受災群眾。在木蘭溪決口的張鎮村一帶,習近平鄭重指出:“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 12月27日,習近平同志將當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設的義務勞動現場安排在木蘭溪,并與當地干部群眾、駐軍官兵6000多人一道參加了義務勞動。習近平同志現場囑托當地干部群眾,一定要使木蘭溪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當天,木蘭溪治理工程開工現場會在張鎮村舉行,莆田正式開始全面綜合治水。 2003年,木蘭溪裁彎取直工程完成,原來16公里行洪河道被裁直為8.64公里,裁直比例開全國先河。2011年,實現兩岸防洪堤閉合、洪水歸槽,防洪標準一舉提高至50年一遇,徹底結束了“洪水不設防的歷史”。 天時人和水患終治 何光亮站在木蘭溪張鎮段堤壩上,指著溪水笑道:“即使海嘯都不用擔心!”回想起當年被比作“豆腐上筑堤”的防洪工程,他感慨地說,又一次應驗了一句古語——天時地利人和。 莆田古稱“蒲田”,歷來就是水鄉澤國,有興修水利的歷史,為何木蘭溪“千年水患”到1999年才正式著手解決?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副主任陳文棋是干了大半輩子的老水利,作為木蘭溪治理前后的親身經歷者,他向記者介紹,水利部自1957年起就決心治理木蘭溪水患,曾進行了5次規劃、2次可行性研究,三度“上馬”,均受到“技術難度大、資金困難、征地拆遷難”三大難題困擾,項目幾上幾下,遲遲無法破局。 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技術問題。陳文棋分析了四點:要把長達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掉近一半,這在全國都沒有成功先例;木蘭溪地表土層是最深13米的淤泥地質,含水量高達60%以上,要在軟濕呈流速狀的淤泥上開挖河道,難度非常大;挖出的淤泥不僅不符合筑堤條件,還會造成岸上污染;上下游坡降大,水流沖力強,堤的抗沖能力對技術又提出了考驗。 1999年4月,全國水利學會在福建召開,借此機會,中科院院士、南京水科院的竇國仁被邀請來幫助莆田解決木蘭溪軟基筑堤的難題。經過專家反復論證試驗,最終采用“明溝降水法”和“軟排體”的方法攻克施工難題。 期盼已久的水患治理終于有了著落,沿岸群眾積極配合征遷工作。現任城廂區霞林街道下黃村黨總支書許國賢,當年是村委會干部,家住吳敦自然村的他帶頭搬遷。在黨員示范作用下,一周內,吳敦村62畝土地全部完成征遷。 截至目前,木蘭溪防洪工程及生態治理累計投入近50億元,50年一遇標準防洪堤段總長37.4公里,占下游河段七成以上。木蘭溪下游地區已超過10年未發生重大洪澇災害,縣級以上城區防洪100%達標。 一水護城城有綠心 隨著木蘭溪治理工程實施,木蘭溪下游399條內河與木蘭溪互聯互通,形成65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2016年,莆田成為福建省首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2017年,木蘭溪榮獲“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稱號。作為全國首條全流域治理水系,木蘭溪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生動范本,帶來了諸多啟示。 一水護城將綠繞,木蘭溪綜合治理后,莆田開啟了城市沿溪跨溪、東拓南進的時代,大幅拓寬城市發展空間,科學治水、科學規劃的可持續發展觀構筑了美麗宜居港城新格局。在新修的莆田市圖書館西側,一灣開闊的湖面倒映著城市高樓與生態景觀。得益于先進的治水理念,當初河道經“裁彎取直”后,原始河道水面得到最大限度保留,形成城市內湖。這片湖心水域面積超過700畝的玉湖經連片開發,已成為莆田文化新坐標。 位于莆田涵江區的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年產能150萬噸,位居亞洲第一。“絕不浪費一滴水,努力不讓一滴污水排入木蘭溪。”公司技術經理劉志泉告訴記者,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能源控制中心,以實時監控廠區的能源消耗情況,全方位降低水耗,每天可回收利用約1850噸水。 歷任莆田市委、政府班子牢記囑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深化木蘭溪治理內容。按照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的要求,近年來,莆田重點打造電子信息、鞋業、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化工新材料、建筑等6個千億產業和高端裝備、醫療健康、海洋、能源等4個500億產業,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木蘭溪畔,兩座古色古香的水利文化館有望今年內開館。最近忙著跑省檔案館的陳文棋說:“盡可能全面收集木蘭溪防洪工程文獻資料,向世人展示這一段重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