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石蒼鄉濟川村,人文積淀豐富,歷史遺跡更是比比皆是。而在這大山深處,竟也隱藏了一處中西合璧的古建筑,以其別具一格的民國建筑風格,令眾多游客嘆為觀止,它就是拾德堂。 拾德堂建于清末民國初年,由當地林氏南洋僑胞歸國時翻修而成。走進其間,大廳左右用紅磚砌起了兩根“柱子”,柱子用紅磚砌成弧形券門和圓窗,頗具西洋建筑風格;而木質的窗欞、回廊、階梯,又富有傳統鄉土特色。該建筑依山勢而建,坐北朝南,掩映在周邊鱗次櫛比的莆仙傳統山樓式民居中,令人眼前一亮。 據了解,拾德堂為方形土樓,三層半土木結構,長寬各有20米,建筑面積約830平方米。由門廳、天井、左右廂房、正廳組成。中間是天井,左右兩個樓梯,兩層“樓圈”。大門前留存對聯“西河忠孝無兩姓,南度衣冠第一家”,說明先祖是永嘉南渡時期就從河南西河遷來此地落居,可惜的是樓名和對聯原物被人破壞了。 說起拾德堂得名,有一段歷史。拾德堂為林氏堂號之一,說明先祖為林堅(林氏始祖,比干之子,賜姓林)的35世孫林皋。據載,林皋在趙國任國相,德高望重,權傾一時。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德,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因此也被稱為“拾德堂”。 記者了解到,濟川村作為林氏聚居地,林姓村民大多數是明代“愛云公”后裔。愛云公林文,字學周、號愛云,生于明嘉靖年間,是濟川先人唯一被載入縣志的人物。愛云公晚年曾一度過著冬夏異地而居的賦閑生活,夏天炎熱就在濟川居住,冬天寒冷就在縣城其子處居住,因此縣城至今還有“濟川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