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八旬的孫仁英依然每天堅持繪畫。 2017年春節期間,包括孫仁英在內的原李耕國畫研究所10位畫家作品展在仙游文廟展出。孫仁英現場作畫,引觀眾圍觀品賞。趙賀民攝 2018年11月,孫仁英中國古典人物畫作品展在李耕故居舉行。趙賀民攝 孫仁英作品《鑄劍圖》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李耕與齊白石并稱“南李北齊”,并與李霞等開宗立派創立“仙游畫派”,同時開創了全國首例以在世藝術家名字命名設立的“李耕國畫研究所”。作為李耕晚年最近身的閉門弟子,他25歲時拜李耕為師,伴隨大師左右近5年,得其真諦而漸成為一位著名的古典人物畫家。他就是孫仁英。 孫仁英,1934年生于仙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文史館館員、仙游李耕國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孫仁英師從我國古典人物畫大師李耕,承其衣缽,系李耕國畫藝術主要傳人之一。其創作的《竹林七賢》被國家永久性收藏,懸掛于人民大會堂;《女媧補天》《鑄劍圖》《高士》《桔頌》等近百幅作品先后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博物館、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館、中國郵票博物館等單位舉辦的全國展覽并獲獎;出版有《孫仁英古典人物畫集》《當代實力派畫家:孫仁英作品專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圖冊(孫仁英)》等。 緣起:摯愛藝術緣遇先生 孫仁英的曾祖父系道光年間欽賜文魁。本是書香門第,到了父輩,他們卻喜歡經商。獨獨孫仁英與眾不同,自幼偏喜歡畫畫。 小時候,孫仁英家住仙游龍星街(現二保街)。那時,隔壁是個牙醫店,孫仁英經常從牙醫店拿些廢棄的粉模,以買來的李霞畫冊和在許多店堂里看到的李耕作品為樣板,在街道上到處臨摹亂畫,或到當時城里一家叫“三明同興”的宣紙專賣店買來宣紙作畫。 15歲那年,孫仁英初中畢業。父親要他學做生意,他卻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依然喜歡畫畫和手工藝。 父親雖不情愿,但孫仁英自有他的“護身符”——在伯父的支持下,孫仁英得以棄商從藝,開始學做木工。 但業余時間,畫畫仍是孫仁英的心頭摯愛。 他堅持習畫,并經常向附近的老師請教。其間,得到多位老師的悉心指導和縣領導的關心關注。他經常應縣里邀請為有關部門創作各類宣傳畫和參加各種展覽活動,并開始向各級報刊投稿,作品經常被《福建日報》采用,多次入選全省美展。后又被縣工會推薦,先后到仙游縣公安局、晉江地區公安處和省公安廳負責宣傳工作。 其時,孫仁英仍不覺得自己已經叩開了通往美術界的大門。但作品屢受肯定,還是讓這位清瘦的青年愈發斬不斷自己的藝術情愫。 1959年,為繼承、發掘、搶救和整理李耕的傳統國畫藝術,省里決定成立“李耕國畫研究所”。同時,要選拔2位國畫基礎較好的青年跟隨李耕學習,繼承他的傳統國畫技法。縣里首先確定要調進時任仙游師范學校美術教師的陳毓和,陳毓和又向上極力推薦當時正在省公安廳工作的孫仁英。 “聽到縣里要調我去跟李耕先生學習國畫的時候,我心里十分高興,毫不猶豫答應了下來。”放棄人人羨慕的公務員身份,近身學藝當“學徒”,這個在當時很多人看來甚是艱難的抉擇,卻是孫仁英夢寐以求的機緣。 他與李耕的師徒情誼,以及他的藝術成長之路,也是從這一個堅定的點頭開始的。 承志:得其真諦漸成名家 孫仁英現居于仙游八二五大街的一處小巷,在其二樓畫室的畫案前,一直擺放著其恩師李耕的照片。已屆耄耋之年,孫仁英依然以其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創作激情活躍于中國畫壇,這與他和李耕的師徒往事分不開。 李耕國畫研究所剛成立時,設在仙游縣文化館辦公的祠堂內。作為百里挑一被選調進研究所的弟子,組織上讓孫仁英跟隨李耕習畫的同時,還要負責李耕的日常和生活用度。為此,他經常陪伴李耕左右,備受李耕的關心和器重,也最能深刻領悟李耕“初學畫,效先賢,嚴法度。基礎既奠,要重觀察,創新意,求于有法處變無法,力圖不落前人窠臼”的道理。 李耕的畫作筆力酣暢、氣勢雄健,要學習他的傳統國畫藝術,須先學好他的工筆畫。但彼時李耕已年屆古稀,藝術也進入至高境界,平時創作的作品,大多是半工寫和大寫意,很少畫工筆。盡管孫仁英早有美術功底,跟隨李耕學畫后,畫藝也大有長進,作品經常被推薦參加全國、省、市大展并頻頻獲獎,但各方領導的關心和關注,還是令他感到壓力很大,唯恐自己跟不上、學不好。 “不想繼續學,想離開研究所”的念頭開始在他心頭盤旋,并不時流露出來。不知誰把消息傳到李耕那里,一天,李耕特地走到孫仁英身邊坐下,對他說:“仁英,我告訴你,你就按現在的畫法堅持畫下去,工筆慢慢再學,詩詞方面我也會教你。你會有所成就的。” 李耕的一席話,留住了孫仁英,也成就了孫仁英。 此后,孫仁英不僅跟隨李耕刻苦習畫,同時遵循恩師的教導,大量研習前人作品、大師畫論以及傳統藝術文化,取其精華,觸類旁通。他的作品取材意向與李耕相似,多是民間傳說故事,如仙佛、高士、仕女兼山水、花鳥等。然而,他又有自己的創新,獨步于自己的藝術境界之中,終成一位頗有成就的古典人物畫名家。 活躍中國畫壇數十載,孫仁英多次應邀在北京、上海、廈門、西安等地舉辦畫展,《女媧補天》《鑄劍圖》《高士》《桔頌》等近百幅作品先后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博物館、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美術館、中國郵票博物館等單位舉辦的全國展覽并獲獎。2001年,孫仁英應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古典人物畫作品《竹林七賢》。 守正:回歸古典守法正“源” 1964年,李耕與世長辭,一代古典人物畫大師隕落。 師從李耕五年,卻讓孫仁英的一生都與學習、研究和傳承“李耕畫派”緊密相連。 1981年,李耕去世17年、李耕國畫研究所解散15年之后,李耕國畫研究所恢復,孫仁英繼任為研究所所長。作為李耕國畫藝術的研究繼承和發展創新的領頭人,孫仁英更深切地認識到重振、發展“李耕畫派”之任重道遠。 孫仁英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研究所和創作中度過的。他還繼承恩師遺志,組織全所研究員千方百計保護李耕的國畫藝術遺產,同時,對李耕國畫藝術的后學者十分關心。 孫仁英認為,后學者在初學李耕國畫藝術時要有法可依,但也反對在學習過程中過度拘泥于法,更反對落入泥法不化或淺顯無“源”的地步。“這確實是難題。”但通過數十載不懈努力,他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成就——既沒有把傳統的創作技法和程式當成唯一的楷模,又時時注意時代的審美要求與由時代變化造成的文化氛圍。他非常注意從傳統中尋找一種與現實有更多關聯而又不脫離中國畫境界的表述方法。他不是機械地教導后學者在學習李耕國畫藝術中變成“熟練工種”式的操作,也不支持脫離循序漸進而“無法無天”。他以自己守法而更用法的作品,讓人從中窺見了藝術的平常道理與藝術家的真實心境。 其間,仙游畫界后起之秀層出不窮,大量學習、傳承李耕國畫藝術風格的作品頻現國內外刊物和各類大型展覽或賽事。孫仁英的藝術創作也更入佳境。薪火相傳,眾多李耕國畫藝術的后學者繼續活躍于中國畫壇。 師從李耕的五年,對于孫仁英的影響之深遠,并不僅僅是畫品上的澆鑄與重塑,還在于人品上的感化與培養。李耕在世時,先后將自己珍藏的價值頗高的100多幅作品贈送給省文化廳,320多幅作品奉獻給仙游縣博物館。師其心更要承其志。1990年,孫仁英應邀在廈門舉辦“孫仁英古典人物畫展”,展后將100多幅作品捐獻給廈門殘聯基金會,被廈門市政府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作為李耕如今唯一的在世弟子,孫仁英心中仍有一份未盡的心愿:“我希望將來把我畢生珍藏的100多幅不同時期創作的精品贈送給政府,成立一個‘孫仁英作品展覽館’,無償對外開放,讓有志于學習、傳承李耕國畫藝術的后生們可以全面學習、了解、傳承李耕國畫藝術的特色,也為李耕國畫藝術愛好者留下一個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切磋和交流的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