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鑒寶 黃羲博物館 鎮館之寶 核心提示: 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博物館曾經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如今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博物館從“高冷”走向了親民。近日,記者了解到,為慶?!?·18國際博物館日”,縣博物館在5月15日-18日開展免費鑒寶、國畫聯展、扇面畫制作等系列活動。 ◆免費鑒寶 讓收藏“熱”起來 5月15日上午,縣博物館在文廟舉辦的2019年文物鑒寶活動,邀請了省內文物鑒定專家為民間收藏的各種文物進行現場免費鑒定。當天共為26位文物收藏愛好者鑒定了130件藏品,其中被鑒定為真品的文物超50%。 鑒寶活動開始前,來自度尾鎮興云祠的大鼓吹表演為活動營造了熱烈的氣氛。眾多文物收藏愛好者帶著“寶物”慕名而來,并按登記鑒定順序讓專家鑒定。此次現身的藏品種類繁多,有陶瓷、字畫、玉器、青銅器、古錢幣等,各具特色,引人注目。專家的精彩點評,獲得藏友稱贊。 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陳先生帶來的七八件收藏品,經專家鑒定為宋代陶瓷。記者現場采訪得知,這位80后不僅是文物收藏愛好者,還是位文物保護的熱心人士。此前,他曾向縣博物館捐贈了一批宋代文物。他說,文物承載了歷史記憶,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其放在家里自我欣賞,還不如捐到博物館,讓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利用。 今年70歲的黃先生帶來的文物被專家鑒定為商周時期的文物。他告訴記者,1976年他在修建自家房子時挖到了一些東西,當時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把它們當廢品隨意丟棄了,現在就剩幾件。得知這些險被遺棄的物件居然是擁有數千年生命的寶貝,黃先生深感遺憾。 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了幾位從外地趕來的收藏家。一位從建甌慕名而來的郭姓收藏家告訴記者,這次過來希望自己帶來的東西能被博物館收藏,“對文物來說,被博物館收藏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據文博研究館員、省文物鑒定中心退休干部林存琪介紹,此次被鑒定為真品的文物超50%,而且品種豐富、品質上乘,可以看出民間收藏具有一定水平,也可以看出仙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公私合力 讓文物“美”起來 在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縣博物館還和省黃羲博物館合作開展以“感受歷史文化魅力,讓文物活起來”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據了解,我縣共有3個非國有博物館,分別是省黃羲博物館、省仙作夢民俗博物館、竹木人家博物館。省黃羲博物館位于我縣木蘭溪畔,成立于2015年,是省文化廳、省民政廳批準設立的文博單位,并對外開放,具有紀念、陳列、收藏、研究、教育等多重功能。該館成立后先后舉辦了藝術節專家座談會、免費鑒定書畫公益活動、接待印尼親情中華夏令營營員觀展、參加第八屆國家“博博會”等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本次展覽將于5月18日在文廟展出以李耕、李霞、黃羲為代表的“仙游畫派”的藝術精品,再現本土國畫藝術風采,進一步提升我縣國畫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5月18日當天還將在文廟同步開展仙游縣現代畫家作品聯展和扇面畫制作體驗活動。扇面畫制作體驗活動將由具有一定繪畫基礎的青少年,通過“自己動手、親身感受”的“賞國畫,制扇面”活動,進一步激發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為“仙游畫派”發掘培養傳承者。 ◆籌建新館 讓文化“強”起來 縣博物館創建于1985年,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游文廟為館址。2008年以來,縣博物館堅持免費開放文廟大院、大成殿和碑廊、蕪廊及文昌閣供社會民眾參觀,發揮文廟的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接待參觀者約10萬人次。 縣博物館現為省三級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2390件/套(具體數量3569件)。其中珍貴文物共818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79件、三級文物738件)??h博物館現有“碑廊石刻”、大型屏雕“孔子圣跡圖”和“勤廉流芳——仙游古代教育與廉吏”專題展覽。此外,還收藏有李耕、李霞等名家的繪畫、書法真跡藏品700多幅。 縣博物館館長茅玉香告訴記者,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青銅時代穿孔石戈”,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因文廟空間和安保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把文物都展列出來。 如今,縣博物館新館已封頂,正在進行內部裝修。新館內設有展廳3000多平方米,將有力解決上述問題。屆時,展廳內分為千年古縣、百業興盛、文脈厚蘊、藝術之鄉、紅旗不倒五大部分展現我縣的歷史和文化。不過,僅憑現有文物布展,或將力有不逮,為此,縣博物館已于今年3月份開始向全縣人民征集文物。 茅玉香說,我縣是文物大縣,民間散落了很多文物。借這次“5·18國際博物館日”,她再次呼吁大家積極捐贈,讓流落民間的文物發揮它真正的作用,為文化強縣一起出力。縣博物館會對所有捐贈文物進行建檔,并發放證書,讓捐贈的熱心人士千古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