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鯉城街道木蘭社區 張力 攝
田利村 張力 攝 開欄的話 莆田市現有46個鄉鎮、8個街道,848個建制村、123個建制社區。全市有基層黨組織4910個,其中黨委309個、黨總支部148個、黨支部4453個。 莆田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卓曉鑾表示,聚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和重點任務,圍繞“品牌升級、薄弱加強、難點突破、整體過硬”目標,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以“質量和制度提升年”為抓手,著力推動基層組織建設提質增效,為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近期,《莆田觀察》將以莆田基層黨建為重點,深入挖掘一批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陸續推出社區黨建、項目一線黨建、中心村黨委、行業黨建、流動黨員管理等工作實踐報道,展現莆田黨建的特色與成果。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仙游縣木蘭社區堅持每月定期召開主題黨日活動,以黨員喜聞樂見的方式落實“三會一課”等黨內生活制度。每月雷打不動定期參加黨組織活動,成為社區每個黨員的“生物鐘”。 20多年來,木蘭社區黨委堅持這一制度,并加強活動日與“三會一課”的深度融合、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方式,逐步將“黨員學習活動日”發展成為主題黨日活動制度,成為社區廣大黨員的自覺行為。 近年來,木蘭社區黨委綜合利用主題黨日活動制度優勢,進一步延伸社區“大黨委”服務功能,重點為偏遠山區村黨組織和黨員、務工經商流入黨員就近開展和參加黨內活動提供必要服務。 堅持學習,二十多年如一日 “通過‘三會一課’來教育廣大黨員,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近日,記者在木蘭社區見到了老書記林昭杰。他介紹說,“三會一課”是指黨組織定期召開委員會、黨小組會、黨員大會,按時上好黨課。“主要是學習黨在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特別是惠民政策,共同商議社區重大事務和工作熱點難點。” 木蘭社區地處仙游縣城西郊、木蘭溪畔,常住人口5586人、流動人口5000多人。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近300萬元,居民人均收入1.5萬多元。 林昭杰是木蘭社區居民,1977年從浙江寧波退伍后回到社區任職,后來擔任木蘭社區黨支部書記。他發現,在改革開放之前,黨員干農活擔子挑得最重,鋤頭拿得最高,但隨著生產責任制以后,黨員都在謀求自身發展,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出來。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農村勞動力外流,使得黨組織形態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社區黨組織存在著“三會一課”落實不到位、組織生活不經常、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為此,林昭杰苦思冥想,尋找破解方法。 于是,林昭杰下定決心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把每月15日定為黨員學習日。起初,由于種種原因,效果不是很明顯。林昭杰通過調查研究,找到黨員不參加“三會一課”的問題所在,然后對癥下藥,給當事人做思想工作。慢慢地,越來越多黨員加入學習隊伍。 “再好的政策沒有人去宣傳、推行,都會大打折扣,特別是黨員,起到關鍵作用。作為黨員,首先自己要學好學透。”如何引起他們的興趣和自覺?林昭杰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前來講課,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20多年來,木蘭社區黨組織從規范“三會一課”入手,把每月15日定為“黨員學習活動日”,作為開展組織生活、討論居務的重要載體,增強社區黨委凝聚力、向心力、領導力,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如今,木蘭社區選擇“走出去”,為當地后進鄉村傳經送寶,分享黨建資源與經驗,做大黨建朋友圈。 擴大載體,共建中互幫互助 2004年,木蘭社區成立黨委,目前有木蘭、濱河小區、離退休干部等3個黨支部和8個黨小組,263名黨員。其中,濱河小區黨支部是全縣首個樓宇小區黨支部,按照樓宇小區段落分布,設有3個黨小組、14個黨員樓棟長。 從黨支部到黨委,“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的載體越來越大,加入進來的人員越來越多。 木蘭社區黨委吸收上級駐轄區機關企事業、“兩新”組織、非公有制企業等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形成社區“大黨委”。“不但豐富了學習教育內容,黨日活動的多樣化,還推進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木蘭社區黨委書記林志峰說。 每年,“大黨委”協調駐區單位黨組織結對共建,簽訂共建協議、項目認領書,資源共享,互通有無,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POS刷卡機報到、在職黨員志愿服務、微心愿認領等活動,明確社區、駐區單位的工作責任和目標任務,建立結對共建、黨員共管、資源共享、發展共推等四項機制。 木蘭社區黨委組建了黨員勸導隊、巾幗黨員志愿服務隊、黨員搶險突擊隊等多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定期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義診、關懷慰問、文明勸導、家電維修等服務。“在社區形成互幫互助、黨群連心的良好氛圍,為居民營造一個溫馨的‘家’。”黨員林加其說。 在木蘭社區,每一個先鋒黨員,都是一個“紅色愛心中轉站”。1997年7月,年僅20歲的林云鶴進入仙游縣鯉城街道木蘭社區,成為全縣第一個女聯防隊員。當時,林云鶴的月收入僅有230元,但為民服務才是她的工作動力。為更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木蘭社區開展黨小組評選“黨員五帶頭”家庭活動,引領片區黨員定期開展“四個必訪”,對喬遷新居的家庭必訪、兩勞釋放人員必訪、特困居民必訪、下崗失業人員必訪。 以強帶弱,幫扶中發揮作用 仙游縣社硎鄉田利村是個老區基點村,也是省定貧困村,全村人口561人,有黨員33名。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閉塞,黨員平時回村有諸多不便。從城關坐車回村參加會議,要花上近2個小時,而且要向廠里請假。 “除了村兩委5名黨員之外,其余黨員都在木蘭社區。組織生活開展難,黨員先鋒作用發揮不到位。”陳立廣是莆田市委組織部干部,在田利村掛職黨支部第一書記,“為此,在‘木蘭社區’設立紅色驛站,由18名黨員組成第一黨小組,讓黨員就近學習,開展組織活動,接受黨的教育管理。”在紅色驛站揭牌當天,木蘭社區黨委與田利村黨員一起開展“不忘初心、志愿同行”主題黨日活動。“眼下,組織就在身邊,自己也能過正常的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了。”田利村黨員羅寶生如是說。 與此同時,木蘭社區黨員也在田利村紅色陣地接受老區精神教育,重走革命路、聆聽革命故事、尋找革命標語、唱響紅軍之歌,傳承紅色基因,在老區感受榜樣的力量,激勵前行。 攜手共建,木蘭社區與田利村聯合修繕了“中共閩中特委羅木坑交通站”,開辟了一段全程約3公里的“革命路”,還實施了紅色旅游項目,帶動村民參與餐飲、農產品銷售、景點運營等紅色旅游相關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通過‘紅色驛站’,大家從木蘭社區學到很多東西,轉變了觀念,開闊了視野。”田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羅鳳勝說,“村里除了紅色資源,還有綠色資源,生態環境良好,是發展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好地方。” 田利村主動與省農科院博士技術合作,流轉30多畝土地,開發成獼猴桃基地,投入40萬元種植獼猴桃,幫助16位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建立油茶基地,種植近60畝油茶林,投產后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多萬元…… 每到田利村農產品上市季節,木蘭社區黨委和田利村在外黨員還充當推銷員,為村里的農產品銷售尋找、推介各種渠道,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近期,田利村將在木蘭社區租一塊場地,打造線下農產品集中展銷平臺。 記者點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在新時代,只有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為黨的全面發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礎、提供更強力的保障。 黨的基層組織如同一個人的神經末梢,而其中的黨員就像是微小的細胞,如何保持神經末梢的敏感性和細胞的活躍度,堅持長期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充電,才能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 木蘭社區各項事業能夠脫穎而出,與其二十多年如一日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關系密切。更值得點贊的是,木蘭社區的黨建經驗一直在更新、在完善、在充實,而且還輻射到其他地方,復制推廣,成為一種可供借鑒的實踐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