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唯一的A類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天然刻有鮮明的“世界影視,中國主場,上海氣質”標識。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給新時代的電影人提出了新要求,電影創作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從“高原”邁向“高峰”。 本屆電影節全力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金爵電影論壇圍繞電影工業化、松江科技影都、電影產業鏈、科幻電影、電影教育等展開思路交匯、觀點碰撞;電影市場關注電影投融資、電影人才培養、影視拍攝服務、中外合拍等;一大批電影項目、計劃、作品、活動等將在電影節期間發布和舉辦。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一直與中國電影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近年來,上海發布了“文創50條”、提出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進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等,全力推動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在上海形成閉環,助推中國電影真正形成高峰。如優化營商環境,影視企業注冊、拍攝備案、事務申報、取景選景等,“一窗通辦”;不斷提升服務能級,為影視機構提供大數據服務、招商引資服務,并布局上海全市“1+3+X”影視產業基地,推動長三角影視資源合作共享和電影科技的創新與應用等。 向電影強國邁進,離不開電影工業的支撐,也離不開電影人才隊伍的建設。近年來,上海通過政府主導、政策推動,影視產業人才培養逐漸形成體系和規模,一大批專業人才陸續輸送到影視產業各個領域,正在為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貢獻能量。 電影節同樣不斷創新,今年,電影節完善自身的階梯形新人培養體系,新設短視頻“探索”單元、創投訓練營等新人培育項目,與原有的金爵短片、電影項目創投、亞洲新人獎和金爵獎一起,構成了互有關聯、逐層遞升的6級階梯形新人培育孵化機制,逐步形成人才培育的閉環,成為中國影視事業新力量的“大課堂”。 有趣的是,導演寧浩在2005年以《綠草地》入圍第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后來他成立“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幫助、支持新人拍攝了《我不是藥神》等影片。今年,寧浩再度以評委會主席的身份重返亞洲新人獎,充分體現了電影節這個平臺所產生的新人培育效應。 去年,19部“上海出品”影片在國內外各影節、影展獲獎入圍,占全國國產片票房27.4%,其中12部影片票房過億元。叫好又叫座的現象證明,上海電影人、電影機構正在以新時代再出發的姿態,為推動中國電影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7日 1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