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百年歷史的十一間廂王氏老宅。 吳璐玲 攝 游客參觀鳳山堂的壁畫。陳虹曄 攝 祠堂與古民居的對比。 陳虹曄 攝 老宅立面的彩色琉璃瓦至今色彩鮮艷充滿光澤。阮榕 攝 車出高速,不久便到了仙華村。只見村內青山環繞,仙華溪和瑞溝溪穿村而過,河道周圍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良田,干凈整潔的水泥路,把一處處村民自建的洋房和十多座清代古民居連接在一起,讓仙華村處處古韻悠然。 仙華村屬仙游縣蓋尾鎮,舊稱香田里華山村。宋太平興國六年起這里就有人群居住,但大部分居民是在明洪武二年開始由南湖(鄭)、沙堤(王)、潁水(陳)、河間(凌)、汾陽(蔡)等地陸續移民至此。全村曾有十八個姓氏和融聚居,民風淳樸。其中陳、王兩姓約4000人,占全村的三分之二,陳姓人崇拜陳靖姑,王姓人崇拜開閩王王審知。仙華村至今保留著兩座歷史悠久的陳靖姑祠和閩王祠。因為陳、王兩大姓的團結,帶動全村十幾姓的團結,所以仙華村人一直敦親睦族至今?,F在,村里1825戶人家在5平方公里的區域里安居樂業。 村干部凌元建介紹,陳靖姑祠叫追遠堂,始建于清宣統三年,已列入省級保護文物,追遠堂三字匾額據說是民國時福建省長吳威筆跡。除此外,村落中的寶樹宮、清峰書院、鳳山堂、德窯廟等也歷史悠久,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很高。 在凌元建的導引下,我們見到了這些頗有歷史滄桑感的祠堂和古民居。祠堂因有眾人集資修護,所以大多修建華麗,墻壁和梁柱上也是雕龍畫鳳。古民居則因為只有少數人居住,顯得有些空蕩、冷清,但依然古色古香,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村里那座坐北朝南的“十一間廂”了。 走近“十一間廂”,只見庭院的地面由大塊石鋪成,頑強的小草在夾縫中生長,部分石塊上長滿了苔蘚,仿佛披上了綠衣裳。門前高掛著兩個寫著“王”字的紅燈籠,這里正是具有百年歷史的王氏的宅子了。 跨入大門,穿過前廳,來到內院,青石鋪面的天井旁,一位五十上下,身穿藍色襯衫和褐色七分褲的大叔正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雨水滴答滴答地落入放在天井的水桶里,卻并未打攪大叔的清夢。聽到談話聲,大叔醒來起身歡迎客人的到來。 大叔名叫王瑞昌。據他描述,房子是他爺爺那一代的幾個兄弟合力建造的,延續至今已有五代人了。老宅經過近百年的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只是屋頂瓦片,有些壞了。木結構的屋梁也漸漸被腐蝕,下雨天漏水是常有的事,每次只能用一些磚瓦填補縫隙。王瑞昌說,“老宅冬暖夏涼,適合居住,但畢竟是上個世紀建的房子,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和自來水,比較不方便?!?/p> 王瑞昌介紹,這里原本有好幾戶人家居住在一起,隨著經濟的發展,他們相繼搬出了“十一間廂”,住進旁邊自建的小洋樓。王瑞昌的家庭經濟實力相對薄弱,還未修建新房子,“若有機會,當然希望能住進新房子,起碼上個衛生間也比較方便?!彼χf。 對于這座土木結構的百年老宅,王瑞昌還是充滿感情的?!耙袁F在的技術未必能建造出這樣的房子,”他自豪地說,“你看,這里的彩瓷磚塊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洗禮,色彩還如此鮮艷?!蓖蛩种傅膲Ρ?,老宅立面的五彩瓷磚,在陰雨綿綿的天氣里卻充滿光澤。 在與王瑞昌的交談中,他多次提起希望政府部門能重視古建筑的修繕?!拔覀兩w了新房子,也還是會選擇搬出去的,但老宅無論如何我們也要把它保留下來的?!?/p> 仙華村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很強。現有的祠堂主要由民間人士進行平時的打掃與修繕,古建筑的修護資金也大都由百姓集資。政府也對已經列入文物保護點的古建筑進行修繕和保護。 走出“十一間廂”,來到庭院時,下起了大雨。王瑞昌提醒我們小心腳下的苔蘚打滑。他的妻子正在屋前的古井打水洗菜,下雨了,便匆忙間收起井繩往屋里跑。 門前的古井深十多米,呈六邊形狀,旁邊是石頭砌成的洗衣專用槽,兩三米長。古井配洗衣槽,閩南一帶的古厝特色。洗衣槽的后邊,還有一個石頭雕筑成的形狀獨特的圓柱體蓄水槽,周身斑駁的青苔昭示了它的久遠年代,吸引了一同前來的攝影師的目光。鄰居方大娘于是做起了解說,對仙華的古物歷史就像王瑞昌一樣如數家珍,說時眼含光彩。 離開仙華時,雨還在下。雨中的仙華給人的印象更加寧靜,雨幕下,古建筑和洋樓房的搭配竟也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