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站在“仙門寺”亭臺前,不禁默念起唐代韋瓘的名篇《周秦行記》: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云階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深藏于蔥蘢郁秀林木之中的仙門寺,殿堂樓閣參差,若隱若現如仙境一般而聞名縣城。據縣志記載:“漢時有化鶴仙人游于此,以手指石,石裂開為門,因名其上”。此時,靜坐傳說中的仙人弈棋的石棋盤和有仙腳跡之旁,依稀可見兩位須發花白,衣著長衫,頭挽發髻的仙人,在專注對弈之中。 “半空樓閣疑無地,一洞煙霞別有天”,眼前的仙門寺,山上,草木蒼籠疊翠,山花爭放;洞中,一縷縷檀香輕煙飄逸入鼻,恍如處在隔世仙境之中,宛如《巫山一段云·古廟依青嶂》之中詩句: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水聲山色鎖妝樓,往事思悠悠。 據《志書》記載,仙門寺創建于唐玄宗開元四年(716),距今已有1303年。之后,唐武宗滅佛,仙門寺也難逃被毀。隨后仙門寺又重建起來。五代時,仙門寺被火災焚毀,損失慘重。至宋初,朝廷又重視佛教,仙門寺又得重建起來,香火鼎盛,殿、樓規模宏大,房屋鱗次櫛比。到明初建文帝時,又擴建仙門寺,增建一樓閣,奉祀化鶴仙人、九仙等。明弘治年間,重建仙門寺。萬歷年間,重修仙門寺。如今這仙門寺,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左右,寺院分前后兩座,前座祀仙,后座奉佛。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耳畔的萬物皆蘇醒之聲,踏行幽長的曲徑之上,一碧水幽深的“放生池”映入眼簾,真是:方池如鑒碧溶溶,錦鯉游揚逐浪中。竚看三春煙水暖,好觀一躍化神龍!陽光映照之下,一條條彩色錦魚,如飛花,似碎金,在嬉鬧,在竊竊私語,也在窺視著池邊的來客。此時若有微風拂來,池面應是泛起道道水紋,緩緩地從一邊向另一邊推進…… 彎彎曲曲的石階,延伸至山頂。行至寺院高處,鐘聲緩緩響起,厚重且悠遠。俯瞰仙門寺側景,綠樹環抱,花草簇擁,杏黃色的院墻,青灰色的殿脊,蒼綠色的參天古木,全都沐浴在晚霞之中,如一幅飄在浮云上面的剪影一般,分外沉寂肅穆。 逐漸成深紅色的天際之下,仙門寺中飄來繞梁的梵音,裊裊的香火,向沉靜的上空飄去。遍布疏漏的時光,用木魚敲打著曾經的暗傷,猶如訴說著前世的因果和今世的哀愁。 半夢半醒之間,是幽深的寧靜,寧靜之中超然的冥思:今夕是何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