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記者來到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與榜頭鎮交界處的三福藝術館。大師工作室內,51歲的家具制作雕刻藝術大師黃福華正在一尊色澤暗沉的木樁上精雕細刻,刻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飛,刀起刀落間,圖案慢慢呈現,淡淡的木材特有的清香擴散開來。 每天帶著傷口回家 黃福華的祖父、父親都是出色的木雕師,他13歲開始學藝。 “那時候,有錢人家會請三五個師傅‘打擂臺’,誰的做工好、快,就留誰。有次看到父親參加‘打擂臺’,心里極其不安,萬一打輸,一家人生計就成問題了。在擔心的同時,我也暗下決心學好技藝,做最好的木工。”黃福華談到自己的學藝經歷時說,這是一段辛酸但也磨礪意志的經歷,更是他一生的財富,“出師后,我最得意的就是雕龍,活靈活現,坊間一致稱贊”。 黃福華跟著父親到處去給人家做木工,開始了他的木雕生涯。“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我就拿起了雕刻刀。那個時候,我父親辛苦一天的工錢1.8元,我幫著打下手,一分錢沒有。但我立志要學藝,再苦再累,都要堅持。”黃福華說,“做木雕,基本功就要學上4年,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學好。” 黃福華介紹,最初學木雕,單單是把20多種刻刀認清楚,就讓人有點吃力。“簡單說來,仙作的雕刻手法只有平地雕、透雕、圓雕、鏤雕、雙面透雕、錦地浮雕、透空浮雕等。但實際雕刻中,還會因器件大小、作品圖案繁簡等延伸出更多雕法。什么時候用什么刻刀,用什么手法才能雕出自然的線條,這些都是有要求和講究的。或許在多年的實踐中,每個雕刻師都有了自己的雕刻習慣,但初學者握刀、走刀一定要有規范,肯定不能按照自己生活中養成的習慣來操刀。” “說實話,學藝過程很痛苦,每天十四五個小時,除了仔細看父親的每一個動作,還要學習辨認各種木材以及它的年齡,要學習選木材、設計作品、鋸木頭、刨平、拼接,要掌握一個木工應具備的所有技能。受傷更是家常便飯。”黃福華一邊把滿是傷痕的雙手展示給記者看,一邊說,“那些年我每天都會帶著傷口回家,舊傷沒好又添新傷,手上除了灰塵就是鮮血。這些年下來,手上沒有一條完整的手紋。” 如今,黃福華能將普通的木料變成一件件藝術作品。做了多年木雕匠人,對于這門傳統技藝,他早已是愛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細心雕琢,這就是黃福華最幸福、最高興的時刻。 刻錯一刀沒法修補 來到加工車間,陣陣拉鋸聲和敲擊聲傳出,這里沒有現代化機器設備的蹤影,只有一張張排列有序的手工操作臺和正在低頭干活的匠人,他們或挑或鑿,或琢或磨,對記者的到來全然不覺。 “工匠眼里只有手中的活,不閑聊或主動跟人寒暄,做事認真專注。”黃福華說,這手中的活可不一般,是一整套純手工制作的紅木家具。 黃福華走過一張張操作臺,不時接過工匠手上的刻刀操作一番,修補雕刻中的不足之處。“古典家具生產流程極為繁雜,需要群體智慧和勞作方能完成。每件完美的古典家具,都是集思廣益的結晶。”黃福華說,“每天穿行在車間,看著身邊形形色色的紅木制品,我總有一種面對歷史的感覺,讓人褪去都市生活的煩躁。” “作為一名合格的工匠,必須熟練地應用仙游古典家具制作雕藝,要懂得巧妙融合平、透、鏤、微等雕刻技巧,在行刀運鑿時要洗練灑脫,刀下的線條要清晰流暢。”黃福華說。 紅木家具的制作是精雕細琢的過程,凝聚著工匠的大量心血。時至今日,黃福華和他的團隊依然堅持秉承祖傳古典工藝的要領,傳承明清家具的精髓,制作出來的古典家具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 “一件紅木家具的誕生,往往需要依次經歷造型設計、選材開料、木工制作、雕刻裝飾、打磨拋光、上膠油漆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絲毫馬虎。”談到紅木家具,黃福華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古典家具制作周期長,快要兩三個月,慢則數年。原木購入后首先根據所制家具的尺寸量體裁衣進行鋸板,要長短搭配、綜合利用,并且注意木材紋理,否則會造成嚴重浪費和材質搭配不當。” 黃福華說,榫卯是中國古典家具的“靈魂”,凸出的榫頭與凹入的卯眼通過相互咬合,巧妙地將木構件緊密結合起來,達到天衣無縫的境界。它還能通過不同的形態、構造,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家具達到功能、結構與外觀的完美統一。 紅木家具的全部工藝,雕刻工藝占了一半以上。因此對手工雕刻的要求非常嚴格,在雕刻車間,每一名雕刻工在雕刻時都要集中精力,一旦刻錯一刀,整張木板就沒法修補了。黃福華說,再具天賦的人,要合格出師,也要10年左右。 用一生成就手藝 要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木雕師,前后需要十幾年的磨煉。“在這里,大家只看到一件木雕作品,但是這件作品背后的付出沒幾個人知道。通常,一件雕品光原料打磨拋光就要好幾天,個中辛苦,無人能知。我們每一位木雕師都是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時間鍛造自己的技藝。我們不僅在學藝的時候每天抱著木頭研習,承受著日復一日的枯燥、平淡。就是事業有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仍是不停練習,一個程序都不放過,一刻都不放松。”黃福華說。 “作為一名手藝人,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斷努力學習提升自己,不僅是維持生計,更是要得到市場的認可。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的選擇,也是我們的飯碗,得用一生的時間去捧。”黃福華說。 仙游的紅木家具文化和技藝亟須傳承,如今已有不少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 黃福華說:“在仙游有很多紅木三代、四代,甚至五代。我們也曾有過斷鏈的階段,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榫卯,什么是鎪空、鏤空,什么是浮雕、通雕、淺雕、陰雕。現在許多年輕人接過父輩們的接力棒,繼承父輩們的手藝,推動仙游紅木文化傳播。我們感到很高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