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峰寺位于賴店鎮山尾村鳴峰巖,鳴峰巖原名梅山,位于賴店鎮中部,海拔532米,距離仙游縣城不到10公里。因其山脈連接泉州,永春千山萬谷,當外界打雷下雨時,這里就會傳來嗡嗡之鳴聲,預示數日內將有山雨,后改名為鳴峰。 鳴峰寺歷史悠久,據記載為唐中丞鄭良士倡建,明代重建;1984年,由釋凈勝主持重修。該寺的建筑形狀好像一條船,這種特異的建筑風格,相傳是因古代鳴峰巖升浮時,此處留有一艘古船遺跡,后人就依著船址建寺,將寺建成船狀。 據《八閩通志》記載:“山頂有風穴、蠣殼,還有鳴峰巖,嘗有道人卓姓者,結庵其上。縣志也記載:“滄海桑田之說,極有理而難理解,每掘得蠣螃殼及般板舵櫓等物,于鳴峰山尤甚。” 鳴峰寺就是古代“網紅地”,不乏文人賦詩。唐御史中丞鄭良士題鳴峰巖詩:卓錫棲云老道翁,結茅甃塔萬山中。石爐晝夜香騰霧,琪樹春秋翠插空。菜長給孤園值雨,藤擺羅漢谷生風。禪聞寂寞無人到,塵世喧囂總不同。宋縣尉黃巖孫詩:卓道當年愛此峰,直于頂上駐禪飾。巖深疑有仙人宅,地僻全無俗客蹤。罅石引泉圍古屋,斷煙拖露滴寒松。夜來冷枕蒲團堰,夢破一聲殘月鐘。明戶部尚書鄭紀詠鳴峰巖詩:遺果仙翁去不還,靈蹤冷落在人間。幾層樓閣高擎漢,半畝園林斜倚山。午夢易醒啼鳥近,清香不斷落花斑。老僧一室大如斗,坐對云松日日閑。 |